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文心识闽 百年福州的记忆,有多少收藏在了烟台山

时间:2019-11-13

台海网11月10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萌动我去看烟台山欧陆遗风遗构的是朋友圈里的一则微信,那几张黑白泛着黄斑的照片深深吸引了我,面对这一张张旧照,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而不着边际的感觉,会有一种怀旧的氛围萦绕着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

深秋上午的阳光,拨开厚厚的云层,放射出柔软的光芒,照在闽江频繁荡漾的波浪上,煜煜闪烁。江的南岸就是仓山,仓山古称天宁山、天安山、藤山,烟台山则为藤山的一小峰。

据《藤山志》记载:

“自元末清初,中州设有炮台、炮城,因于隔江藤峰绝顶,设立烟墩,以为报警之用。”故名烟台山。

此地山不高而清幽,水湛湛而碧透,林蔚蔚而葱郁。

古时梅坞至程埔头,盛植梅花,明代诗人徐通赞其“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故又有“琼花玉岛”之美誉。

福州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而烟台山一带直到元初始成村落,俗称“十境”

明代在此设立盐务官署,盐仓林立的烟台山下遂成为著名的食盐贮运中心;

1685年,清政府设闽海关南台分口,商贸活动日益活跃;

五口通商后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被外国势力所占据。

一百多年来,历经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烟台山已然领福州近代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的交融点,福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西洋建筑式样的活化石。

▲该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为三层砖木结构,民国时期曾作为仓山警察分局使用。陈文波摄于2013年

让我们穿越平面的历史,去搜寻尘封的记忆。打开那一扇扇久未转动的门,走进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抚摸那一页页泛黄的影像,沉浸在逝去的时光里,在斑驳和沧桑中感受繁华不再、音容不再、笙歌不再。

过三县洲大桥,一条灰白的柏油路漫上山坡,这就是对湖路。对湖路的得名是因为过去在路的两旁,有“爱庐”和“梦园”两座别墅,各有一口大池塘如湖,隔路相对,故名。然而庐、园尚在,而湖早已淤塞填平了,只能从这名字中体会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水香水色了。

▲民国时期,塔亭路为福州著名的银行街,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是中央银行福州分行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为仓山糖烟酒商店。陈文波摄于2013年

对湖路前面就是马厂街,拐进一条弄堂,两米来宽,两边墙底是块石基础,上面是斑驳的白石灰墙壁,白灰墙里锁着一座青砖的西洋风格小楼,这就是建于1932年的忠庐。远远地就能看到院子里满楼墙的爬山虎藤叶在晶光闪烁的清风中任性地摇曳,几竿修竹在大榕树的须根下轻摆,窄窄的门檐上丛生着杂草,从虚掩的墨绿色木门门缝里望去,几株百年芒果紧紧围着两层的青砖小楼,据说这些青砖都是从日本购回砌筑的。忠庐的建造者许省庵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福州电气公司会计师,现在守着忠庐的是许省庵的外孙应荣荣。他说这里住过辛亥革命志士黄展云和堂兄黄翼云,上世纪7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英文秘书吴淑贞亦在此居住了十年。

忠庐寂静,唯有青砖上的层层绿苔透出年轮。

沿着白色的墙蜿蜒向前,阳光忽明忽暗地洒在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在思绪中臆想着小巷中曾经发生的故事。过了拓庐墨绿色的正门,便是梦园的后门,唤作“梦园别径”。而要寻梦园的正门,就要转入康山里了。

康山里是一条窄而幽深的巷道,六七十厘米左右宽的青石砌成的路面,泛着亮光。因了梦园,这窄窄的巷有了浓浓的文艺范。若是下着濛濛细雨,总会让人忍不住幻想着有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气息的女子与你擦肩,而梦园就在转角处。梦园从建造形式和外观上看,应该属于欧洲古典时期建筑风格,并带有一些古希腊建筑特征。院里主楼第一层券廊的石阶叫梦梯,这种入口处室外小梯的设置又类似于印度的殖民地建筑。楼后的小园子隐藏着一口古井,青砖垒成的井壁,砖缝里的青苔和花草见缝就长,一些沾满氤氲之气的枯叶散落在井底,一种古典气息里泼洒出的湿淋淋的水气依稀可辨。挂在墙上的摄于1930年的梦园老照片,可看出梦园当年的新俏,满庭的花卉,仿佛散发出阵阵清香。

梦园的主人叫叶见元,是马来西亚婆罗州华侨,基督徒,叶见元当年曾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成为同盟会会员,梦园成为革命的联络据点,梦梯下逼仄的楼梯间里,油印机沙沙作响,一份份进步刊物散发墨香。孙中山先生来福州时就住在梦园,梦园之梦,亦是进步之梦、革命之梦、兴国之梦。

从马厂街到康山里,一路我邂逅了忠庐、拓庐、硕园、爱庐、可园、以园、梦园……俨然是清末民初的一道文艺风景线。谁家姑娘一双素手轻轻推开临街的木窗,挥出半个身子,一袭素雅的旗袍透出明媚的光,亮了檐瓦上的兰草,亮了马路上的青砖,亮了小巷身后长长的光阴。

出马厂街至麦园路,从此处望去,明代时你眼之所及遍植梅花,诗云:藤山南北万株梅,十里浮香壁月来。

清初梅林毁于战火,乾隆年间垦荒种麦,故名麦园。巷子中一棵高大得惊人的老榕树参天而立,显得极为突出,树冠宽阔婆娑,枝叶交横着掠过整条道路,须根密密麻麻,齐整地一排排垂落下来,好像在树干上挂满成百上千条的麻线。透过老榕树横过的院墙,你能看见两幢相连的古朴的建筑默立园中,这就是建于1854年的美国领事馆。东侧的领事馆办公楼砖木结构,高雅明快,西侧的领事馆官邸为方形平台。地上二层,东南两面设外连走廊,四坡屋顶,带阁楼,清水墙面,乳白色窗户,颇具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路行到顶,即至乐群路,你就能看见一座三层红砖西式洋楼,这就是文革后中国第一所省级神学院“福建神学院”。1941年福州的美以美基督教会改为卫理公会,总部即设于此。再往前行,就是创建于1881年的英华中学。美志楼为罗马旋门式红砖灰瓦三层建筑,与它遥遥相望的是一座哥特式红砖建筑的礼堂。当年郁达夫在英华中学礼堂为师生作题为《文艺大众化与乡土文艺》的演讲,林徽因在这里作了《园林建筑艺术》的讲座。英华中学在一批思想进步开明的爱国人士的引导下,百年来培养造就了13位院士等一批卓越人才,改变了当年福州士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传统教育向近现代科技教育的转变。

▲石厝教堂·乐群路

从乐群路出池后弄便是仓前路的天安里古巷道。巷道修建于清代,一条长达127级的石板阶直通山顶,石阶的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石板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印迹,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人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在清莹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步履轻轻地倘佯于这样一个被古建筑群包围的巷道里,空气中仿佛蕴含着某种独特的情感,似乎能洞悉人生的坎坷与悲欢。仰望古巷道的尽头,十字架在逆光中肃穆庄严,仿佛要穿透苍穹般去一窥天堂的神秘,这就是天安里的天安堂。这座哥特式的建筑建于1856年,由美国传教士麦莉和博士筹款建成,是美以美会在福州创建的最早教堂,也是在整个东亚建造的第二座教堂。现在看到的天安堂是1996年教会自己拆毁百年老堂重建的,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雍容华贵浪漫与庄严的气质,但已没有了岁月长河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

在天安堂的不远处就是石厝教堂,一群青年男女在那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下玩得不亦乐乎。金黄的银杏叶纷纷扬扬地洒落,铺就了秋的色彩。这座石砌的哥特式教堂建于1860年,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建造,当时称圣约翰教堂。教堂仅一层,外形高耸,房顶左右由单塔与双塔相连。全盛时期,单塔顶部砌有钟阁,内置铜钟,石壁上有六扇窗户,顶端呈弧形尖突的几何图案,窗户上镶嵌着花式窗棂及五彩玻璃。教堂早已停止了弥撒,一切都尘封在岁月的深处,曾经的气场如今已随风飘散……

有人说,在烟台山上还有比爱国路2号身世更为复杂的建筑吗?此话不假,爱国路2号在福州近现代史上频频亮相,以不同的身份记录着历史。这座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巴洛克、殖民地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建于1863年,这里最早为J.Forster洋行所有,在福州经营茶叶生意,后几经易主,在1891-1928年近四十年间作为美国领事馆使用。时任美国驻福州的领事葛尔锡曾写信给美国助理国务卿,强烈建议买下爱国路2号,信中提到——

“这座房子是港口最好的,装饰华美,居住舒适……并坐落于洋人区中部,与各大领事馆往来便利。”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

走进即将修葺完成的爱国路2号,一棵巨大的百年香樟树宛如一把撑开的绿伞,散发着沁人的叶香。树下一层层的梅花形喷泉缓缓滑落的清泉荡漾起小小的涟漪,四周一丛丛的冬青在微风中发清发亮。湛蓝的天空下,高大的欧洲古典复兴式雪白建筑历经岁月的剥蚀,依然真切地站立。在这里可以俯瞰烟波浩渺的闽江,尽收方圆十里的世相景致,令人有一份说不出的舒适和宁静。

 

▲爱国路2号

位于烟台山顶西侧的乐群路10号就是当年英国驻福州领事馆,1844年英国首任驻福州领事李太郭从乌石山积翠寺迁到仓山。次年,在乐群路建设领事馆,1870年,又在马尾的马限山上建了一座分馆。1967年乐群路的领事馆被拆除,仅剩基础底座。从保存在福州市档案馆摄于1860年的领事馆照片看,当年,领事馆为坐北朝南的白色欧式双层木结构楼房,端庄大气,上下两层各分四大开间布设,共计8间。周边均为通廊贯通,窗、门为长方拱形设置,办公楼西向建有一座正方形双层欧式白色住房,沿坡建有英国式单层宿舍。然而,这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听任岁月悠悠,芳草斜阳。

乐群路往东就是梅坞的地界了,梅坞作为一个地名,泛指烟台山东坡的梅坞路、梅坞顶及梅峰里一带。旧载梅坞一带明代盛栽梅花树,称为梅花坞,后简化为梅坞。

人们到此,无须问路,只要问梅,便可上梅坞来。明代诗人谢肇淛《藤山看梅》诗曰:“不识山中路,逢人即问梅。繁枝围屋隐,老干压墙头。瘦藉轻烟外,开须夜雨催。春光未衰谢,携酒想千回。”

“梅坞冬晴”成为古代福州南台八景之一。

至于梅坞之梅如何被毁,民间有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清顺治年间,郑成功军队被清军围困于藤山,时值隆冬,粮草断绝,将士们饥寒交迫。这天深夜,忽有一群如花似玉的姑娘飘然而至,手撒梅花瓣,纷纷扬扬落地化作仙果,让将士们充饥。郑成功醒来大呼:“梅仙助我,没齿不忘!”后来,郑成功顺利突围,清兵进驻藤山后,听说是梅仙助郑成功一臂之力,便下令将梅林焚毁。

从此,梅坞山渐荒芜,梅无踪迹。

这古时极其雅致的地方现在被辟为烟台山公园。公园正门入口处,旧时是明真庵,入梅坞赏梅的人都会在此小憩,但此庵已没入历史的尘埃,只能在丛丛杂草中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烟台山月宫门,这是烟台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许多福州人儿时都曾在此拍照留影。

烟台山的道路随着山势起起伏伏,弯曲迂回的甬道和小径,排列着一连串百年以上极具保护价值的院子、庐、园、公馆、小筑、精舍、楼、堂……总数不下二百多幢,把这座方圆不过二、三十公里的山地打造成了建筑的艺术空间。有人说,烟台山是仁义之山、名医之山、近现代文化教育启蒙之山,是神性之山、母爱之山、避暑胜地,到烟台山可以看万国建筑、南台四景、烟台山十景,走深深小径,品小园春秋……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改造项目已经启动,将融合近现代历史文化、百年万国建筑、传统山地街巷、三大公园系统、时尚休闲商业、文化创意艺术、江畔精致生活为一体,以都市时尚生活美学为核心的复合型休闲商业形态,形成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文化公园艺术商业街区,打造历史街区复兴的城市更新范本,让烟台山再次成为福州当下城市活力的前沿,成为城市魅力的名片,成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典范。

▲李俊英摄

沿着被一幢幢古老建筑挤压成的瘦瘦的小巷往回走,踩着一级一级发出圆润光亮的石阶,如同踏在琴键上,弹奏着一段最古典的乐曲。你可以沉醉其中,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百年如一日地在这巷道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且悄然无声。

是啊,古老的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追忆。

  • 上一篇:福建省人大常委会40周年工作综述: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 下一篇: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入收官阶段 福建省纳入普查的对象约1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