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10日讯 据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报道 三明的冬,总有暖阳相伴,处处绿意浓浓。
“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我们心底既兴奋,又震撼!”
12月8日,这群曾在三明播撒下青春和汗水的老建设者们,刚走出动车站,便被眼前气势宏大的站前广场,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深深吸引。
图为1970年,三明纺织厂召开全面投厂大会。图片来自三明档案
上世纪60年代,三明钢铁厂厂区一角。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上海20多家重工业和轻纺企业先后迁入三明,10万上海建设大军汇集于此,把三明建设成为省级重工业基地。几十年来,沪厂职工们从韶华到白头,把异乡变故乡,根扎在了三明这片土地上,联结起了上海和三明两地割舍不断的情缘。
“现在的三钢不像个工厂,更像个旅游景区咯!”
12月9日,三钢集团三明厂区迎来了一群从上海远道而来的“特殊游客”。
这群“特殊游客”有个共同的名字:三明老建设者。
满头银发的蒋蓉娟,也是其中一员。“这段时间,我们在抖音、微信和电视上,看到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三明,心情很激动,所以与驻沪办联系,组织了这趟联谊会,来看看三明的发展变化。”她笑着说。
“时代在发展,三明在变化,越变越好了。”孙惠新今年81岁,1970年12月26日,她从上海乘坐火车到三明,支援山区建设。那年,她才30岁。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她满腔热血,充满了干劲。
新厂房,新气象。走进三明纺织厂新厂,孙惠新和老姐妹们看着崭新的生产车间,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满心欢喜。“三明纺织厂的发展变化,让我们觉得以前的辛苦付出都很值得。”她说。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在“小三线”建设者回三明座谈会上,今年60岁的纺织厂退休职工凌子铭,慷慨激昂地朗诵起毛泽东词作《如梦令·元旦》,博得满堂喝彩和阵阵掌声。
1970年,年仅10岁的凌子铭,跟随父母从上海迁入三明生活。还是毛头小子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三明一呆就是半个世纪。“我记得,当年火车‘哐当哐当’一天一夜,我们才到这里,一下车,全是坑坑洼洼的石头路,哪里能和今天的三明比?”他激动地说。
天堑变通途,千里一日还。如今,三明境内机场、动车、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早已形成了“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从三明到“长三角”地区,既有1个多小时内直飞上海、南京的航班,也有4至6小时直达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动车,交通愈来愈便捷。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文:卢素平 图:徐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