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北管是广泛流传于福建泉州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尽管北管有着“天子传音”的美誉,亦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北管的保护与传承,仍一度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担忧。连日来,记者多次走进泉港,了解老一辈北管艺人的坚守,与北管“新生代”的传承与创新。
【解说】北管流行时,声名一度远播东南亚。此后由于历史原因,北管乐器和传抄的谱册流失较多,曲种濒临失传。年近古稀的刘峥宗是泉州北管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耳濡目染的他,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跟随当地的老艺人学习北管。近五十年来,刘峥宗对北管的痴迷不减。如今在泉港区文化馆义务教授北管的同时,刘峥宗还在家中开设免费的北管培训班,为热爱北管的学员们“补课”、“开小灶”。
【同期】泉港区文化馆 北管教师 刘峥宗
文化馆都是白天在训练,那么有的同志就无法参加。而且他们学习很热情,很爱学北管。所以我就(每周)利用两个晚上,免费地给他们培训。起先我家里也不理解,后来他们慢慢接受了。
【解说】当人们欣赏北管时,因演奏者多是老年人,偶会打趣说“尽是老年专场”。而这种状况,也许会随着北管“新生代”的涌现得到改变。
【解说】1995年出生的郑慧慧是泉州艺术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北管方向的第一届学生。2015年学成毕业后,郑慧慧在峰尾中心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周末和暑假则到北管传承保护中心上课。郑慧慧告诉记者,北管的演奏过程相对枯燥,为了让北管能被更多人所接受,她与同学们经常一起探讨如何为北管加入更多观赏性强的元素。
【同期】泉港北管传承中心 负责人 郑慧慧
那我们现在就是说希望能从演唱的来进行一个改良,比如说我们可能走起来,或者是说动起来,然后能揉进一些形体的东西,那这样子可能更具有观赏性。更具有观赏性可能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频率也会比较高一点。
(来源:中新网 记者 柯宁 福建泉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