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读宁德 知中国

时间:2021-01-03

这是光明日报特别报道组第二次探访福建宁德。

  宁德被称为习近平扶贫思想策源地之一。2018年春,我们第一次探访宁德,为的是溯源“滴水穿石”精神。彼时,中国刚刚迎来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三大攻坚战打响。2020年12月,我们第二次探访宁德,为的是聆听新篇章里的闽东故事。此时,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

  8年的持续奋斗、一个亿的脱贫人口,关于脱贫,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传奇:有城镇从无到有,有新村破土而生;全球最高桥梁从黔滇交界拔地而起、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网络贯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人的毡房里有了水,孩子们上学路上有了光,网友发帖感慨,“在中国,你将再也找不到一个不通电的村庄。”无数中国故事等待讲述,为什么要不断回望宁德,宁德回答了什么?

  宁德回答了何谓人民情怀。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留下了“滴水穿石”精神,开启了宁德30年“摆脱贫困”的历程。论贫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有无数个闽东,脱贫不是硬任务;要成绩,闽东有无数种出政绩的可能,脱贫反而是最需要久久为功的选择。但正是这个选择,关乎每一个“闽东父老”的生存,改变每一个闽东孩子的命运。写于宁德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引用了西汉刘向的一句话,“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笔墨之中意味深沉。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数量超过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地区)的人口的贫困人口,党中央坚持全党促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坚持用8年时间啃下最硬的骨头,务必要实现一个都不能少,持守的是同样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为人民谋幸福”,是责任也是情感;“以人民为中心”,是使命更是本分。

  宁德回答了何谓战略定力。

  闽东发展中的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20世纪80年代末主政宁德,习近平坚持不搞大项目、不烧三把火;90年代初离开宁德,他叮嘱“面对闽东的实际,消除一切超现实的幻想”;直到2010年赴宁德调研,他终于指示:“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2019年给宁德父老回信,他充满鼓励:“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正是依靠这种战略判断、继承这种历史耐力,宁德不但率先脱贫,而且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地基,培养了长滋久养的文化精神,历练出坚韧务实的干部队伍,形成了接地气、谋长远的决策习惯。只有时间长久、越是时间长久,才越能感受到“滴水穿石”的历史逻辑、摆脱贫困的长久回馈。可以宁德视角观察一下十八大之后党中央的战略安排:先有精准脱贫,才有高质量发展;有了“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的扎实地基,才有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底气,从生存到发展、从兜底到共富,有序衔接。以战略思维谋事、以战略定力成事,正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质。

  宁德回答了何谓系统观念。

  20世纪80年代末的闽东百业待兴,哪个才是先手棋,什么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是摆脱贫困。脱贫对干部队伍产生了诉求,才能形成“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脱贫对发展目标形成了倒逼,才能激发“弱鸟先飞”的改革意识。因此,30多年后的宁德,不仅仅是脱贫的宁德,也是创新的宁德、产业的宁德,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上呈现出了系统性的成果。同一个角度看全国:紧密伴随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脱贫攻坚历程的,是新发展理念的推出、是“反四风”的贯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推进。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因为有这种系统观念指导下的实践,全面小康的“全面”才能真正落地,精准脱贫的效应才远远超出脱贫。

  我们总是回望宁德,因为“滴水穿石三十年”是历史事实更是历史眼光,使我们更能读懂新时代的实践与思想。“从根本、全局、长远来考虑问题”,是逻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情怀,有这样的逻辑,必有这样的情怀,反过来也一样。先夯基垒土、再积厚成势力、最终实现协同高效,是实践的规律;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形成“一块整钢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有这样的实践必有这样的理论,反过来也一样。如何读深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理解脱贫治理背后的思想、脱贫攻坚贯穿的精神——宁德,提供了极其具体的例子和独一无二的视角。

  《摆脱贫困》成书三十多年,中国摆脱绝对贫困。把起点和结果放在一起看,就是一节最好的历史课。读宁德而知中国,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应该有更深沉的自信和更笃定的信念。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31日01版)

  • 上一篇:“摆脱贫困”今又是,喜看新篇 ——福建宁德迈向脱贫后新征程
  • 下一篇:宁德:脱贫攻坚初告捷,乡村振兴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