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13日讯 据东南网报道 11月19日,在三明泰宁民主新街一处僻静的农家小院里,卢德生正一边低声哼唱一边斟酌新谱山歌曲子的歌词。虽曾是祖传牙医,但他却为山歌而着迷,年少接触山歌后便痴情于此,一心致力于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度,原生态泰宁山歌面临断代危险,凭借一腔的热情,卢德生深入农村,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到再创作,组建山歌队,山歌协会,使得山歌成为泰宁的一张独特名片,唱响泰宁、唱向全国。
2018年7月,泰宁山歌被列为三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1月,卢德生被确定为三明市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已年逾古稀,卢德生仍不忘初心,坚守近50载,只为泰宁山歌传承不止步。
年少学艺 情定山歌
卢德生(中)与搭档饶桂英、女儿卢雯,在租住的民舍里练唱山歌。陈启芳摄
泰宁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个分支,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祖先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旧时期人们通过口头艺术,记载泰宁社会生活,爱情、劳动的画面。山歌在泰宁流传已久,千百年来,泰宁人曾把山歌唱遍泰宁的山山水水。
卢德生今年72岁,曾经是位个体牙医。1964年,刚上初中的卢德生遇到了自己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当时下放到泰宁的浙江大学音乐教授,偷偷学艺三年,学会了谱曲作词,这也奠定了他的音乐基础。
1968年,卢德生作为知青到偏僻的乡村插队,跟农民去送肥料时,偶然听到田间的农民边干活边唱山歌,被用当地方言唱的山歌吸引。泰宁山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尾音别具特色,唱得亮、传得远,他一下子就陶醉其中,从此与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醉心创作 山歌放光彩
他开始利用下乡行医的机会,着手收集记录散落在民间的山歌。慢慢地,他发现泰宁山歌带有哭腔,腔调比较平,听起来像“丧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怎么被大家所认可,在喜庆的场合中往往不会出现。留意到这一点的卢德生,萌生了改编山歌的想法。他把原生态山歌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再创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经过一番修改,他改编后的民歌《十个俺健(女儿)九个“贼”》韵味悠长,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
卢德生并不满足于改编歌曲,他还乐衷于创作歌曲。“红军哥哥来岭下,全村百姓忙筹粮;为了红军打胜仗,家家户户清储仓。”在他的原创歌曲《难舍难分一家亲》里记录了一段珍贵的红色历史,歌词里没有陈词俗套,给人一种朴实无华而又亲切自然的印象。为了保持创作的灵感,他常常下乡采风,为了保证歌曲接地气,他搬到农家小院,感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歌曲。
卢德生(左)与搭档饶桂英在上清溪为游客演唱山歌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泰宁发展旅游之后,又给了卢德生创作旅游山歌的灵感。他以泰宁山水为题材,试着帮导游、排工写歌,为泰宁增添了一分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气息。这些山歌,曲调悠扬高亢,歌词风趣恢谐,既保持了泰宁山歌的原汁原味,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请到大金湖走一走》、《神往远古的上清溪》、《九龙潭之恋》等等。
40多年来,他创作了100多首山歌,歌曲内容还原百姓细碎生活、歌颂农村新面貌、赞美泰宁山水,赋予了山歌新的生命,深受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的喜欢。2007年,在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轻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原创音乐报》社主办的第二届原创音乐评选活动中,名人大腕云集,9万余首原创歌曲角逐,最终卢德生的《歌唱你哟富饶的莲乡》、《九龙潭之恋》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二等奖与三等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被誉为客家山歌王的卢德生几十年来获得不少荣誉,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协会会员;2015年荣获福建省非遗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授予的“客家山歌民间传承大师”称号;泰宁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最美非遗守望者”称号;2018年荣获中国非遗总部基地、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管委员会颁发的“非遗杰出贡献奖”; 今年,他被收录至《中国百强非遗人物年鉴》。
痴迷山歌 传承不停歇
卢德生(左一)带领山歌协会队员在梅口乡为当地农民演唱山歌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载誉满满,卢德生并没有停下脚步,仍一心扑在泰宁山歌的传承事业上。
卢德生深深地热爱着自己家乡的山歌,他坚持创作,也喜欢唱山歌,还动员儿子、女儿、媳妇、孙女等一家人都来唱,有时他们还三代人同台演出。卢德生的儿媳现在是景区的一名导游,她说每次只要一唱起泰宁山歌《迎宾曲》,游客的反响都特别热情,这也让她很自豪。为了进一步做推广,泰宁旅游也把山歌列为泰宁导游的必学项目之一,各景区导游、排工们都能高歌几曲。除了家人,他也带动邻居朋友,乃至泰宁社会各界中喜爱唱歌的人一起来唱山歌。为了传承好山歌,卢德生常常把山歌爱好者都聚集到自己的诊所来练唱,为了采风和演出诊所还时常关门。长此以往,生意也就冷清了下来。仅有的几万元积蓄也都投入到山歌的音乐制作中。
2005年起,卢德生聚集起泰宁社会各界中嗓音条件好、有文艺细胞的人,组成“山泉组合”山歌队;2008年在“山泉组合”的基础上,成立了泰宁客家山歌协会。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70多岁的农家主妇,20多岁的景点导游,也有企业老板等等。今年已经71岁的饶桂英是卢德生的忠实搭档,这些年来成了他的左膀右臂。由于音乐基础不同,有的队员识谱能力差,有的甚至不识谱,卢德生一写出新歌,就和搭档一起去教其他队友,一句句教、一字字纠正,有时为了将一首歌“唱出味道”、和声配得和谐,全体队员经常“磨练”一两个月。
卢德生(右二)为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展示展演活动进行剪彩 泰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泰宁山歌,近年来卢德生带着山歌协会队员走进校园。现在,泰宁三中成立了山歌社团,泰宁实小、二中、一中等校园纷纷掀起“学山歌”热潮,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哼唱几句“锅盖滚滚圆,扁担那那长”。老年大学不仅教唱山歌,还制作了一本山歌集,将全县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十首山歌收录其中。不仅如此,泰宁山歌还唱响全国,登上了央视农民春晚、欢乐中国行、中国非遗首届春晚、深圳艺术节、上海大世界等各类舞台。
尽管泰宁山歌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但却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山歌要用地道的本地方言演唱,而如今会说泰宁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嫌山歌“难学、土气” ,使山歌传承大大受限。山歌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及练唱场所,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山歌创作、录制音乐、添置服装道具等往往都是队员们自掏腰包,协会运行难以为继,队员也从1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0多人。
除了传唱,更令卢德生担忧的是山歌的创作困境。创作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熟悉泰宁的文化底蕴,如果不是真正地热爱山歌,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并且,随着岁月流逝,会唱山歌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难以采到原生态山歌,卢德生好长一段时间担忧山歌会“停滞不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卢德生高兴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关门弟子泰宁县文化馆馆长肖秋红,让泰宁山歌传承后继有人。她不但歌唱得好听,平时也会写歌,愿意跟卢德生学习山歌的创作。去年,他们一起首次将泰宁山歌改编成合唱曲,辅导泰宁一中合唱团演唱并参加市里的比赛;目前,他们又在合作山歌《幸福鲤鱼的故事》。
很多人不理解卢德生为何不辞辛苦地创作,不计报酬地四处演出,而他却表示,作为泰宁山歌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泰宁山歌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地方。
(来源:东南网记者 蔡晓卿 通讯员 陈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