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月30日讯 据“八闽工会人”微信报道 1月30日,人民网头条刊发报道《写在福建两会闭幕:目标“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八闽儿女奋勇拼搏造“福”地》
全文如下↓↓↓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将如何规划新一年的重点工作?如何绘制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人民网记者走进2021年省级两会,带您一同了解。
杲杲冬日光,甚是暖人心。1月24日清早,在福州西湖畔的福建会堂,528位代表心怀热忱、肩负使命,拾级步入会场,落座,等待着一场重要会议的召开。
彼时的福建会堂里,庄严、肃穆。9时整,会场内铃声响起,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福建省省长王宁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三五’时期,福建全省生产总值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1万元,新时代新福建迈出了新步伐。”王宁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饱含着艰辛耕耘后的欣慰: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福建在逆境中书写了靓丽篇章。
此前一天,福建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也正式开幕。进入两会时间以来,代表、委员们谈发展,谋前景,共同为新福建建设建言献策。
“十三五”的序曲终章,是“十四五”协奏曲开场。
一张蓝图绘到底。新福建找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主题,不断续写新篇章。
迈进2021年,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东南潮涌,八闽帆起逐浪高。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人民网 兰志飞摄
接连跃上3万亿元、4万亿元台阶,底气何来?——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既振奋人心,又彰显决心!这次报告展现了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厚重、提气的‘成绩单’。”听罢政府工作报告,一位福建省人大代表按捺不住激动,连连称赞。
为何说这是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初步统计,2020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4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高于全国平均1个百分点。回顾“十三五”期间,福建的经济发展拾级而上,GDP从2万亿元跃上3万亿元台阶,最终跨过4万亿元大关。
在2021年福建省两会召开之前,各设区市两会陆续召开,会议落幕,喜讯传出: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福建迎来了双万亿——泉州、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0158亿元、10020亿元,首次进入“万亿元俱乐部”。
谋全局,全省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谋一域,经济发展“尖子生”蹄疾步稳。“动力”从何而来?福建的回答是,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过去一年,刚刚进入复工复产阶段时,众多的液晶面板企业一筹莫展——被誉为“电子产业味精”的显影液因疫情面临国外断供,让企业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由于对纯度和洁净度要求极高,导致显影液对进口依赖程度高。临危受命,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和佑达环保企业的研发人员联合攻坚,最终攻克难题,紧急开发了“高浓度水基显影液项目”,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也正是在过去一年,福建省4家省创新实验室和9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4家。纵观“十三五”期间,福建国家创新型省份、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200家,比2015年翻了两番多。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参加分组审议的“首站”,来到了他所在的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宁德代表团。
其时,代表们正打开话匣子,争相为“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出谋划策。尹力接过了话头:福建要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持政策,通过科技创新助推能源革命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小朋友在体验体温检测机器人。人民网 林晓丽摄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正融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并成为“新引擎”,这一点从数字福建建设中可见微知著。
作为数字中国的先行者,2020年,数字福建建设进入第二十个年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45%左右。成绩来之不易,基于福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把数字经济作为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
数字经济要“更进一步”,就要应对人才挑战。今年的福建两会上,福建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郑玉琳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她建议,一方面,要加速海外人才回流,依托留学生会、同乡会等多种渠道,网罗福建省在外留学人员积极回闽创新创业,并扶持人才密集和创新型企业在国(境)内外设立“人才飞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猎才渠道,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商业化科技智库设立福建智库,鼓励引才主体利用智库庞大的人才网络搜寻匹配人才。
时代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点明,福建省2021年有九项重点任务,其中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放在首位。将发展的时间线拉长,福建将二〇三五的远景目标进一步锚定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39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全国推广,定力何在?——向绿色发展要动力
在福建省两会召开的两天前,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分别批准了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福建省首次尝试开展协同立法。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流经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市,“行政边界”是治水的藩篱。治“九龙”水,不能“九龙治水”,福建协同立法“首秀”指向水生态保护,体现着生态省的担当作为。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九市一区全部晋级国家森林城市。”王宁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多年蝉联榜首的森林覆盖率印证着福建生态的“高颜值”,让福建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备受鼓舞:“正如报告所说,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屡屡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人民网 王铣摄
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其中,福建省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整治等14个领域形成的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入选,正式向全国推广,数量居全国首位。
“绿色”是存量,绿色发展才能带来增量。对于资源富集的福建南平市而言,绿色发展是头等大事。如何“点绿成金”?南平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不断探索。
去年5月的南平市光泽县,风光正好,在寨里镇百石村,占地8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泽汇渔业工厂化循环水养鳗项目,正进行地下管网铺设。该项目已在福建省内选址两年,最终花落光泽。这不仅是因为项目相中了光泽优质的水资源,更关键的是因为当地的“水生态银行”打包了肖家坑水库优质水资源及百石村800亩储备用地等形成的“水资源包”。
水生态银行、建盏生态银行、古厝生态银行……南平在全国首创的“生态银行”机制,搭建起一个将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平台,将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资源集中收储,通过规模化整治,提升成优质资产包,再委托专业运营商对接市场,对接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实现“点绿成金”。
1月24日上午,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刚刚结束,时任南平市委书记袁毅(现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平市委书记)就马不停蹄地赶到福建会堂四层的南平厅,参加一场关乎南平发展大局的会议。
“坚定不移守护好绿水青山,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确保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南平的担当。”会议刚开场,袁毅就指出,南平的发展要有定力,“如果这一条做不到,那么南平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南平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 兰志飞摄
位于闽中的三明也为绿水青山贴上了“价值标签”,从“1.0版”到“4.0版”,三明通过四次林业改革,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要让‘不动’的山林‘动’起来,让林权可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这样林子不用采伐也能变现。”福建省政协委员,三明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小彦表示。
新的一年,生态省再显担当,福建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上日程,制定了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厦门、南平等地率先达峰,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外贸、外资创历史新高,信心何来?——向更高水平开放要方向
四十年风华正茂,奋进当“厦”。2020年正值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回顾四十载,厦门从海防小城到“高颜值高素质”的国际化城市,追根溯源,离不开“开放”二字。在2020年这个关键节点上,厦门又收获了一份“大礼”: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门启动,“基地”诞生于倡议,最终走向落地。
立足当下,志存高远。在厦门市2035年远景目标中,当地致力于打造自由港特征经济特区和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正如福建省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在参加厦门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所说,“没有国际视角,厦门就没有未来。”
厦门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 兰志飞摄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厦门的“开放之姿”循着福建的“开放之势”。
数据显示,2020年,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福建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34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增幅创十年来历史新高。
“引进来”逆境中创新高,“走出去”同样逆势突围。据福州海关统计,2020年福建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为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数据显示,2020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由年初的下滑,到6月份比增“由负转正”,随后连续7个月保持正增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一艘载满集装箱的货轮驶出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福建省商务厅供图
尹力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曾说,福建将紧紧围绕省情特点,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着力打造重要节点、构建重要通道、用好重要力量,让更多优质资源在福建集聚。
翻阅福建的历史长河,从古人笔下“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刺桐港,到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始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重要窗口。对福建而言,“海丝”“海峡”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担当。
去年10月28日,“地中海古尔松”轮缓缓驶离厦门港嵩屿集装箱码头,在这艘20万吨级巨轮上,有三千多个集装箱刚刚装上船,货物多是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机电设备、深加工产品——这是“丝路海运”的一个日常作业剪影。
过去一年,福建对外开放“海陆”齐发力: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7.2%,东盟成为福建省第一大贸易伙伴,丝路海运航线达70条,中欧(厦门)班列发运271列。
看准机遇,抢抓先机。“福建省应抓住中欧投资协定的契机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发挥侨力资源优势作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世忠建议。
而在新的一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标志性工程、对接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协定(一般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果、推进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都将成为福建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命题。
新福建,新篇章。
目标既定,笃定前行。八闽儿女必将拼搏奋进,勇担使命,胸怀千秋伟业,不负百年华章。
(来源:“八闽工会人”微信综合人民网、观八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