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2月5日讯 据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报道 “热水袋”“充电式暖手宝”“暖宝宝”“暖脚炉”等取暖神器,成了市民御寒“法宝”,但倘若神器使用不当,也会变成“毁肤利器”。
1月7日,家住三元区富兴堡的赵先生因天气寒冷,睡觉时就用热水灌装了一个橡胶热水袋,捂着捂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晚上,他洗澡时才发觉自己的腹股沟处有一个水泡,自行祛除疱皮后疼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渐加剧。随后4天时间里,赵先生自行换药,但伤口仍然没有明显好转。1月12日,赵先生赶紧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腹股沟处所起的水泡是因为低温烫伤而引起的。
无独有偶,家住市区山水世纪城的李女士,因1月份天气寒冷,适逢月经期,就在睡前使用“暖宝宝”取暖。但是,李女士没有将“暖宝宝”贴在衣服上,而是将其直接贴敷在腹部。由于“暖宝宝”发热的最高温度能够超出60℃,结果第二天早上,李女士从疼痛中惊醒,检查才发现自己前一晚贴敷的“暖宝宝”所在的中心区域皮肤竟然被烫伤了。
冬季,警惕低温烫伤
提到烫伤,人们一般都会想到高温烫伤,最常见的就是被开水或者被汤烫伤。实际上,除了这种常见的高温烫伤之外,还有一种低温烫伤。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黄承应告诉记者,低温烫伤是指人体皮肤长时间与高于45℃的致热源接触,看似温度不高,但人体长时间接触可使热能积蓄向深部传导而引起深度烫伤。
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或者发白的现象,虽然烫伤面积不太大,看上去烫伤也似乎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严重时会发生伤口溃烂,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烫伤一般分为一度(轻度)、二度(中度)、三度(重度)三个级别,其中一度烫伤表现为局部轻微红肿、明显的疼痛感,没有水泡;二度烫伤表现为有水泡,已伤害到皮下组织、可能会引起感染;三度烫伤则表现为皮肤严重变色变形。
一般情况下,如果温度超过75℃,半分钟就可能烫伤皮肤;温度达到70℃,一分钟就会对皮肤形成烫伤;而温度为60℃,5分钟左右会引起烫伤。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通常发生在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身上,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黄承应说。
睡熟后,人体由于皮肤对外界温度不敏感,贴着热水袋的部位长期不变换位置,紧贴热水袋的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
婴幼儿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皮肤比较薄、娇嫩,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发生深部皮肤损害。
老年人的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变慢,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下降,肢体感觉迟钝,对热和疼痛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在低温的持续作用下也容易导致烫伤。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脉管炎或中风后遗症的人群,以及需要长期卧床的人群,他们的末梢循环障碍神经功能受损,对温度、疼痛等感觉的敏感度较低,对热损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低温烫伤的伤口初始并不明显,但实际上可能是深度烫伤,有时数月还不能愈合。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愈合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因此,以上这几类人群需特别注意低温烫伤。”黄承应解释道。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那么,市民该如何避免低温烫伤呢?黄承应给大家支招:首先,在使用“热水袋”“充电式暖手宝”“暖宝宝”“暖脚炉”等热源时,需在皮肤和热源之间采取一定的隔离手段,比如给橡胶热水袋制作一件毛衣;在使用“暖宝宝”的时候,避免直接贴敷在皮肤上等。
其次,婴幼儿、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以及感觉功能障碍者在使用取暖设备时,应避免取暖设备长时间接触皮肤及放在某一个部位不动。
再次,合并糖尿病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者,要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的取暖物品,如有使用更要随时注意皮肤情况,以免烫伤。
如果发生低温烫伤应该怎么办?
黄承应建议,如果长时间使用取暖物品后,皮肤发红、出现肿胀等症状时,冷疗是最简单且有效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这时候要用冷水对创伤面进行淋洗或用包裹冰块的毛巾等冷敷,最好持续20分钟以上,直至创面不感到疼痛或疼痛显著减轻为止。
黄承应最后提醒市民,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溃,就需要立刻去医院正规处理,避免使用牙膏、酱油等民间方法,以免延长病程。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作者 刘莉婷 徐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