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兰全盛:春来早 陶园勤耕耘

时间:2021-02-28

台海网2月2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德化瓷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艺术、收藏等领域闪耀着夺人的光芒,在国内以及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溯本求源,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技艺独特,传承不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发展壮大。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德化陶瓷艺术大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年青一代,更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彰显个性,把德化陶瓷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出生于1981年的兰全盛就是典型代表。

兰全盛喜欢陶醉在自己的“陶”园里

《福寿人生》

勤耕不辍 只为精进技艺

“现代生活似乎快速重复着。外在的事物不断在变化,无论是时尚的潮流或绘画设计,都流行得特别快,消失得又悄然无声……而从18岁开始到现在,我对陶瓷的喜欢一直都没有变。每一块陶瓷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似乎总有说不尽的故事……”20年来,兰全盛创作他所喜欢的一切,成就着另一个自己。

在同行及朋友们眼中,兰全盛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年轻有为”。不过,在回顾20年的“从艺之路”时,兰全盛却没有标榜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是颇为谦虚地说道:“能在艺术之路上取得当下的这些小成就,离不开一个字——勤。不管是学习还是创作,甚至是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不能懒的。”也正是靠着这个“不能懒”的好习惯,兰全盛在艺术之路上“精雕细琢”,一路“高歌猛进”,不仅打通了那条独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也收获了一份“成就满满的焕彩人生”。

1998年7月,兰全盛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后,进入泉州市一家树脂工艺品厂当学徒,从事树脂雕塑工作。2000年年初,兰全盛回到家乡德化县,做小工艺品的样品设计开发工作。兰全盛表示:“当时,我已经深深地热爱上了雕塑,也非常珍惜每一次提高自己技艺的机会。”所以,每当有较复杂的、别人不愿意做的活时,兰全盛都会主动揽过来做,主动要求加班加点,主动挑战自己。

年轻的兰全盛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不甘心一辈子做小工艺品。“人嘛,总应该趁着年轻多学一些东西,不然将来会后悔的。”于是,自2007年3月开始,兰全盛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到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现更名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雕塑高级研修班学习。

兰全盛表示:“我在这里认识了德化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苏献忠、林建胜、张南章等,深受他们的影响。也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陶瓷雕塑有着一份特殊的魅力,我下决心要学好它。”

《渡海观音》

潜心传统 力求成功转型

兰全盛爱上了传统瓷雕。他拜林建胜陶瓷家为师,转型开启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兰全盛依然还是那个勤奋、不怕吃苦的人。每天,他白天在陶瓷公司上班,不上班时就在陶瓷学院学习,晚上则到几位老师的工作室中观摩、请教、实践。老师被兰全盛的好学精神所打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通通传授给他。

2010年3月,兰全盛辞去小工艺品的设计工作,完全投入到传统瓷雕的学习创作中。兰全盛沉潜于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海洋中,全身心揣摩历代陶瓷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模仿何朝宗作品的过程中,兰全盛更是下了一番苦功,努力体味前人的造型要义、工艺技法、内心修为等。

在继承、理解、把握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兰全盛越来越发现,当今很多人对传统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深入到历史中去了解、观察,只能仿其形,不能仿其神。兰全盛表示,“我们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传承,而应该传承内在的精髓以及对传统瓷塑神韵的把握。”正因如此,兰全盛在继承前人传统的高雅品格之后又借古开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从而让作品更有张力,深具自我风格,得到了当代著名雕塑家王则坚的赞赏。为了力求成功转型,短短的几年间,兰全盛设计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艺术陶瓷作品,也获得了多方肯定。

《鹤鹿仙翁》

沉于兴趣 锻造更多经典

有位名人说过,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作事业来经营,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兰全盛认为,“我很幸运,因为瓷雕就是我的兴趣和爱好,也是我最想经营的事业。不管遇到任何烦心事,只要在工作室坐下来,所有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热情洋溢,浑身使不完的劲儿。”

正因为有这股韧劲和干劲,兰全盛每天都坚持工作到晚上11点半以后,一天的工作时间达14小时以上。别人在休闲,他却“躲进小楼成一统”,专心投入创作,风雨无阻,寒暑不惧,全年无休,“为伊消得人憔悴”。

勤耕不辍的奋进与付出,再一次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14年12月,福建省陶瓷行业职工技能创新竞赛在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75名选手围绕主题“仰望”进行现场竞逐。最终,评委组一致认为兰全盛的作品“构图诗情画意、表达主题意境深远;技法、造型、题材组合融洽自然,基本功较扎实”而授予其一等奖,并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兰全盛辞去了瓷雕工艺厂的工作,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室。每当有客人来,不管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他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对他作品的看法,并汲取好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据兰全盛的一位好朋友介绍,之前他创作的一件达摩,不少人已经称赞为好作品了,但他吸收别人的建议后又进行了三次大整改、数十次小修改。同年10月,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现场竞赛在景德镇市举行,兰全盛又以一件现场创作的《唐女》一举夺得第二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他不断创新,让传统作品融入创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去年,他凭借《紫气东来》,在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荣获特等奖。该作品以“紫气东来”寓意“老子出关”,以虚化和形似化的手法来塑造老子坐于山石幻化而成的青牛之上,老子则用了偏写实手法创作。衣纹应用了德化传统线条与写实衣纹的结合,保留了传统的线条又更加符合了衣纹真实感。老者白发飘然,襟带倏然,衣纹线条流畅宛转,气韵流动,既稳如山岳又身形缥缈,透着一股仙风道骨之气。在其身旁设计了书童伏着静心听道,两人神情自若。雕塑人物部分塑造出老子的博学老道,而童子天真灵气。两者交相辉映。最底部设计了石头,用很刚毅的手法塑造出石头的险峻,充满了一股很强的力量。所有的力量像一组飞来的仙石,瞬间聚集起的一股气,支起青牛和老者穿梭在石林之中。整件作品有虚化有写实幻化一体,创造出新的美感,生动塑造出老子出关时仙境一般的情景。

《和合二仙》

《紫气东来》

勇于挑战 再攀艺术新高

实心雕塑是极其考验艺术家的,它不但工艺繁复、创作时间长,而且烧成极其困难,历史上曾有“十窑九败”的说法,因此这种创作方式明朝以后,逐渐被模印、注浆等取代,当今的艺人更是对此望而却步。

兰全盛觉得,要让自己的工艺提升一步,必须给自己一个挑战的高度——实心雕塑。他付出了无比的耐心,整个雕塑制作过程,从堆泥到成型,中间要经过主体造型设计、表情刻画、衣服处理、局部装饰等,这些工序层次完成之后,还需要等待胎体的自然风干,最少需要四个月。尤其是自然风干这一程序,节省不得、急不得。“因为整座胎体都是实心的,若是人工吹干的话,往往表面一层泥会迅速干燥,而里面的泥坯却仍然水分十足,内外干燥的程度、速度不一致,就会造成日后烧制时的爆裂。”兰全盛说道。

兰全盛也经受住了烧制的考验。兰全盛介绍,“实心瓷塑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瓷体很容易爆裂,这是因为胎体太厚,接触高温时收缩速度不一造成的,温度由外入内,外层受热快,温度比较高,收缩快,内里受热稍慢,温度比较低,收缩稍慢。所以,每一件瓷器都要反复修改,进炉烧制十几次,不但烧制时间长,而且成品率也极低。”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沉甸甸的实心雕塑作品摆在大家的面前时,人们都对它赞叹不已。

“是因为身边有许多老师和朋友,我的瓷艺之路才走到了今天。”兰全盛谦逊地说道。(来源:泉州网夏颐 小玲)

  • 上一篇:泉州中心市区仁风街发现清代古碑刻
  • 下一篇:【网络中国节·元宵】泉州:亲子巧手搓汤圆 暖心元宵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