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吃元宵圆、猜灯谜、乞龟、数宫灯、攻炮城、炸佛、坐钉轿……泉州丰富多彩的元宵节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凝聚古城活力重要载体
上元小年兜
台海网2月26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传统中国人眼里,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整个春节。
在泉州,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源自古代“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且素有“上元小年兜”说法,足见元宵节热闹。
赏花灯、吃元宵圆、猜灯谜……闹元宵的习俗在泉州由来已久,源自中原地区,兴于唐宋年间,是闽南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
手工制作元宵圆
孩子们学习花灯制作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泉州灯俗自唐初建城后即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闻名全国。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前夕,家家户户在厅堂或门口挂花灯。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手提春灯,点上灯火,走街串巷嬉戏“游灯”。
泉州的花灯有刻纸料丝灯、锡雕宫灯、彩扎灯等种类,它集绘画、书法、刀刻、糊裱、彩扎、锡雕等于一身,以千姿百态的造型、纷繁夺目的色彩和五彩斑斓的灯光烘托传统元宵佳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因疫情关系,往年盛大的元宵灯会改为线上“云赏灯”。
另一样将元宵节热闹气氛推向高潮的是文艺踩街,据说这是由最早的迎神赛会演变而来的。明代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说,其时“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珍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早年泉州市区仍会举办盛大的踩街活动。
赏灯之余猜灯谜。早在宋代,谜就与花灯结合在一起,成为灯谜。活动时花灯下悬谜待猜,中者有奖。北宋王安石与泉州人吕惠卿关于对谜的故事流传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因猜灯谜就像用弓箭去射中老虎一样不容易,古人又称之为“射虎”。
元宵节当天,泉州人习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圆。泉州元宵圆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
自2007年起,泉州与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启共同举办乞龟活动,用一袋袋“平安米”堆叠成大米龟,并在元宵节当天举办乞龟点睛仪式,为两地民众祈福。此外,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的俗语,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祈求姻缘,或祈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
除了以上这些习俗外,全市不同地区还有各式各样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如晋江东石的数宫灯、晋江安海的攻炮城、泉港樟脚的游板凳龙灯、永春达埔的炸佛、德化水口的坐钉轿、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海神巡境等。这些构成了从古至今泉州的元宵盛况,也成为泉州人的整体记忆。
泉州花灯制作、李尧宝刻纸、晋江东石数宫灯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筑就了元宵节盛大的节日氛围,文化意义重大。泉州元宵节习俗鲜明的文化特色,早已成为凝聚古城活力的一部分,也成为泉州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早已突破地域范围,吸引海内外民众“走进来”过节,也“走出去”远赴菲律宾、德国等地展示。
(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