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每逢周末和节日就走进育婴院
——137篇服务日记背后的故事
晋江“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带育婴院的孩子们到梧林古村落游玩
台海网3月7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在生命的两头,一头是老人,一头是孩子,他们最需要大家的关爱。‘江家院’打拐解救出来的22位小天使们过得怎么样?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从本周起,市局团委将持续开展走进育婴院‘义务星期六’志愿服务活动,以陪伴的形式,让小天使们更多感受社会的爱和警察的关心,开心成长。”
2014年7月26日,晋江市公安局民警杨周阳在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文章的题目叫“育婴院志愿服务日记1:陪伴,是最好的爱”。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支由千名警察组成的晋江市公安局“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从那时起,每逢周末和节日就走进晋江育婴院,担起被拐儿童的“家长责任”。记者昨日获悉,如今这场爱心接力仍在延续,服务日记也续写到了第137篇。
结缘 从解救孩子到志愿帮扶
日记中提到的晋江育婴院,专门负责接收晋江辖区内社会弃婴、公安打拐解救和其他需紧急救助的儿童,院内很多孩子都姓江。原来,这些儿童被解救时有的还在襁褓中,没有出生资料,育婴院就以晋江的“江”为姓,给孩子们起了名字,育婴院因此也被称作“江家院”。
“江家院”与晋江市公安局结缘,要从2005年说起。从那一年开始,“江家院”陆续接收了晋江警方送来的30名被拐儿童。晋江警方从未放弃帮这些被拐儿童寻亲,无奈由于各种原因,22名儿童被解救后只能以寄养的身份留在“江家院”。
2014年初,时任晋江市公安局团委书记的杨周阳注意到,生活在育婴院里的孩子们由于缺乏足够的陪伴和引导,不少人有规矩意识淡薄、性格内向孤僻、学习成绩落后等问题。是年5月,共青团福建省委面向全省基层团组织倡导发起“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活动,号召广大共青团员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于是,杨周阳于当年7月发动局里青年民警辅警走进育婴院开展志愿帮扶活动。从此,每逢星期六,晋江市公安局“厝边警察”们都会走进育婴院与孩子们谈心、游戏互动,帮他们辅导功课,承担起孩子家长的责任。
接力 志愿服务不能只是陪玩
志愿服务队有个传统,每次看望孩子们回来,大家都会写一篇日记,记录孩子成长、交流活动心得,方便交流与孩子们如何相处。
“让梦想在新学年放飞”“博出‘快乐’”“笑声穿透丹桂飘香的院子”……记者看到,这些日记记录下了许多志愿者与孩子们互动的欢声笑语。而其中,一篇日记中的“这份爱不含溺爱”,显得有那么些“不合群”。原来,那是2015年10月24日的志愿服务日记,当天志愿者们为当月生日的孩子们过生日,其间有3名小朋友不守规矩、调皮任性,被志愿者批评教育了一番。
“对我们而言,陪伴的意义并不在于取悦孩子,并试图以此建立亲密感情,所有无原则的满足只会带来更多的放纵和无理取闹,对他们就是伤害,是不负责任。警察在守护着社会的底线、代表着法律的威严,一旦有人逾越必将给予严惩,而我们的公安志愿服务也必须让服务对象更加清楚底线意识,防止步入歧途。”日记中的真实、真情记录,也是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的初衷。
志愿服务队在筹备开展育婴院志愿服务之初,就组织志愿者深入育婴院做了前期调研,与院负责人、老师、阿姨充分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后,服务队确定了“精神陪护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帮扶主线。帮扶形式涵盖“谈心陪伴、学习辅导、游戏互动、规矩养成”,帮扶内容包含“课内作业、体育锻炼、性格矫正、礼貌礼仪”。
“志愿服务并不只是陪玩,孩子们视民警为‘爸妈’,民警也要发挥‘家长’的作用,除了在情感上给他们关爱,还要规范他们的行为。”杨周阳介绍,晋江市公安局还与育婴院签订“志愿帮扶协议书”,将“父母”的责任贯穿到孩子成长关键叛逆期,覆盖到全局每一位同志。
坚守 持续7年践行雷锋精神
今年2月27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十六,新晋网红打卡点晋江新塘街道梧林古村落迎来一批特殊的小客人——晋江育婴院的孩子们。在这些游客里面,还有一群身穿红马甲的警察,他们就是晋江公安“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这个星期六,也是他们第137次与育婴院的孩子们相约。
杨周阳如今已担任新塘派出所教导员,当天既作为志愿者,也当起“主人”,给孩子们介绍起梧林这个历经数百年沧桑的“中国传统村落”。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厝边警察’志愿服务育婴院已经走到第137次,持续了7年多。”杨周阳感慨颇多,不少孩子已经从小学迈入了中学,也有孩子找到了家的归宿。志愿服务队用137篇日记记录下他们的坚守,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从一开始的青年民警踊跃参与,到后来全局民警积极参与,再到后来局长、政委等局领导都参与进来。据统计,截至当前,参与志愿服务育婴院的志愿者达2000人次。活动的开展也推动着“厝边警察”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目前服务队设有35个志愿分队,吸收了1668名志愿者,为晋江市规模较大的志愿服务队伍之一。(记者 张晓明 黄祖祥 通讯员 庄凌龙 杨坪强 陈雅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