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清源山发现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时间:2021-03-07

清源山发现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其中有两块墓道碑是北宋宰相曾公亮为其高祖母、母亲所立,极具史料价值;而据《温陵曾氏族谱》所载,该地原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专家呼吁保护龙山曾氏古墓群

核心提示

台海网3月5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日前,南安文史学者王赞成在清源山麓室仔村(亦称昔仔村)一带发现众多曾氏古墓道碑,疑有古墓群存在。王先生遂将此情况转告南安地区、泉州市区的曾氏族群。不久,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和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分别组织人员前往该地踏勘,证实当地确有曾氏古墓群,且有两方墓道碑为泉州北宋历史名人曾公亮亲立。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文史界的广泛关注。本期《温陵志》就让我们一道去了解这些古墓的来历吧。□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陈榆萍 文/图(除署名外)

“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墓道碑为曾公亮所立

宰相曾公亮亲自立碑

汽车驶近清源山麓,拐入一条乡间小路,缓慢地驰往山顶。在室仔村附近,我们见到这里有大片林子,草木茂盛,幽深秀丽。在接近坡顶之处,猛然发现数块古墓道碑坐落于林间、道旁。

“快看,这块‘高祖母’墓道碑,即龙山曾氏五世祖——‘唐录事参军’曾瓒的夫人张氏之墓道碑。”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曾华林指着一块花岗岩材质的墓道碑告诉笔者,“张氏是曾氏家族的五世祖妈,她算起来是北宋宰相(尚书左仆射门下平章事)曾公亮的高祖母,故,曾公亮特为其立此墓道碑。”果然,在这块高达1.2米、宽0.7米、厚达0.3米的碑上刻有“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十个大字,一侧纵镌一行小字:“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志”。曾公亮是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集贤殿大学士;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1069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所以,此墓道碑应是立于熙宁二年之后,但具体哪一年,未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尚无定论。该“高祖母”墓道碑虽有些许风化,但所幸碑文尚清晰可辨。张氏是唐代人,故其墓应为唐墓,但其墓道碑是北宋时才立的,故为“唐墓宋碑”。我们在现场看到,由于年湮代远,墓穴方位并不明显,如果不是有高大的墓道碑立于此处,实在看不出有古墓在此。曾氏族裔表示,他们正在进一步考证、调查墓穴的具体位置。

“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墓道碑有近千年历史

在离张氏墓道碑不远之处,另有一方古碑立于道旁。此墓道碑同样为花岗岩材质,碑上中书“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镌“(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门”字因风化难辨。该碑高1.3米、宽为0.7米、厚为0.15米。据介绍,这位楚国夫人黄氏为龙山曾氏八世祖曾会之夫人,同时也是曾公亮的亲生母亲。据介绍,曾会有两位夫人:前配夫人为吴氏,但无生育;第二任夫人为黄氏,为曾会诞下六子。吴氏封夏国太夫人,而黄氏则封楚国夫人。

据悉,曾会的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曾公度(濠州钟离县主簿);次子曾公亮(宰相);三子曾公立(大司空);四子曾公奭(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秘书丞,集贤殿校理)。而其中,又以公亮的地位最为显贵。

王赞成夫妻俩在为古碑拓片

武翼大夫曾公究竟为何人,尚待调查。(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山上亦有清代墓碑

宋代界石碑尚未发现

目前,在室仔村附近调查到的北宋曾氏古墓道碑有两方,即“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碑与“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碑。另外,还有两方曾氏祖墓道碑、墓碑也被先后发现,一方是直接镌于巨岩之上,上书“诰赠 龙山 武翼大夫曾公、太恭人辜氏封茔”,疑为明代立的墓道碑;另一方则为花岗岩碑,半截埋于土中,露出地表的碑面上书写着“清 曾氏世祖”字样,应为清代曾氏墓碑。两块碑的主人究竟何人,尚待考究。

“此地的龙山曾氏祖墓,可能不止这几处。”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文军表示,《温陵曾氏族谱》记载着“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鸾歌里古为晋江二十三里之一,大致方位即在泉州府城东北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清源山后的“国田院”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位于当今的室仔村一带。这里即为文献记载中的龙头曾氏的“五世祖妣坟山”。

从曾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古时曾公亮在“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和“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立有墓道碑,还在五世祖妣坟山的四围,“各立石界”。目前这些界石也仍未被发现。

族谱还载:“曾瓒妣张夫人坟地,在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菌峰龙自清源山分落,仙带飘空而下,旁枝左抱右拥,正脉中出。至穴后大开屏帐,成五星聚讲贵格。面山笏石朝拜,拱抱周密,穴坐未向丑,号腕上牙笏形。”由此可知,张氏墓的穴号为“腕上牙笏形”。族谱又载:“曾会妣封江夏郡君、追封楚国太夫人黄氏。附葬五世祖妣坟山,穴在张夫人坟后一仑。坐坤向艮。亦号‘腕上牙笏形’。”

曾会神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曾瓒墓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风水上的精心布局

古时,在南安县三十五都钦风里白石窟斗山(今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即有龙山曾氏祖墓群,其中就包括五世祖曾瓒与八世祖曾会之墓。白石窟斗山位于泉州古城的南方,而清源山后国田院位于北方,这两个曾氏祖墓群地一南一北,是一种巧合吗?曾瓒、曾会又为什么不与自己的夫人合葬一处呢,这似乎与世俗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观念有所不同。曾氏族谱告诉我们,曾氏祖墓群地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古人的“风水观”所致。风水八卦中南方“丙午丁”属火,主丁。北方“壬癸水”属水,主财。而传统观念里,男即为丁,女则主财。夫妻分葬两地,是特意在风水上精心布局,以此来实现玄学中的“丁财两旺”。

据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长源、曾国贤介绍,宋代龙山曾氏诸多先祖皆附葬于这五世祖妣坟山。按照族谱的记载,曾建于此地的曾氏祖墓有:宋八世祖曾会元配、封夏国太夫人吴氏墓(附葬于五世祖妣坟山蔡湖,穴号“冲天烛”);宋乡进士、赠秘书丞、八世祖曾介夫人黄氏之墓;宋中议大夫、赠大中大夫、封司徒、九世祖曾公济之墓;宋朝议大夫、提点宫使、朝奉大夫、十世祖曾孝仁及妣王氏合葬墓(穴号“钟鼓山”);宋从政郎、淮东总管、十一世祖曾詝墓;宋右从政郎、十一世祖曾䛒墓;宋十世祖妣黄氏墓(一云林氏、赵氏合葬墓);宋十一世祖曾諌、妣石氏之墓;宋十一世祖曾誡之墓。这意味着,随着曾氏五世祖妣坟山调查的开展,或许将会有更多的宋代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们正从族谱中找寻线索(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室仔村附近寻觅古墓群

族谱中有关于国田院及五世祖妣坟山的记载

为文史研究提供新契机

龙山曾氏家族以其开闽始祖曾延世为一世祖,至八世祖曾会于宋端拱元年(988年)乡试、端拱二年(989年)会试联捷,而殿试则高中榜眼。曾氏家族古代科举登进士第之荣,实始自曾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泉州曾氏家族中进士者19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各一人),特奏名7人,上舍释褐一人,共计27人。其族在宋代还出了4位宰相,七世封赠11位国公,是泉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正如《晋江新志》所谓“曾氏家族,科甲联绵”,龙山曾氏在宋代开创了衣冠家族彬彬之盛的局面。

此次清源山室仔村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也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关注。泉州市文博研究员、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表示,龙山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为进一步发掘、研究泉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海滨邹鲁”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还呼吁对曾氏古墓群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文化古迹遭到人为破坏。(来源:泉州网)

  • 上一篇: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泉州市2021年教育工作要点出炉
  • 下一篇:泉州市贸促会与世泉青印尼分会开展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