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九旬的杨友诚,30年来在泉州乡村种了5000多棵刺桐树,绵延3公里;每月散尽退休金,慰问孤寡老人、重病家庭、困难学子;热心家乡公益,自掏腰包修缮乡村公共设施……87岁老党员 30载公益路
台海网3月12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泉州市惠安县山霞镇山腰村村道两侧,四五米高的刺桐树花开正艳,绵延一公里,红红火火。1991年,山腰村老党员杨友诚退休返乡后,开始种植刺桐树,迄今种植5000多棵,最多时绵延三公里,延伸至相邻的大淡村、新塘村,为村民挡风遮阳,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如今杨友诚年事已高,87岁高龄仍不改“献身公益”初心,每月散尽5000多元退休金,慰问孤寡老人、重病家庭、困难学子,完善乡村公益设施,成为家人口中的“月光族”。“因为我是一名老党员,做公益更该模范带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杨友诚望着这些刺桐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满墙奖状和新闻报道,见证杨友诚的初心和行动。
自掏腰包 村道两旁握锄种树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惠安县山霞镇山腰村进村大道上,87岁高龄的杨友诚正在散步。他看着道路两侧四五米高的刺桐树,欣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时针拨回1991年。57岁的杨友诚从安溪县第二轻工业局退休,回到老家山腰村安居。闲不住的他总想着发挥余热,为乡亲们做点有意义的事。
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各方面条件较为落后。山腰村东面临海,一年四季时常海风大作。夏天遇上台风,狂风暴雨肆虐之下,不少村居受损,屋顶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
“在村道两旁种树,等树长大了,既能遮阳又能防风,一举两得。”杨友诚萌生这一想法。可种什么树好?思来想去,他觉得刺桐树最有意义。“一是刺桐树容易成活,二是泉州古称‘刺桐城’,刺桐花是泉州市花。”
说干就干。他省吃俭用,将每个月退休金大部分拿出来,到惠安县城、泉州市区购买刺桐树苗回来栽种。为了节省买苗费用,他自学扦插技术培育新苗。
晴天时,天刚亮他就早早起床,头戴斗笠,肩挑锄头、簸箕,手握镰刀,在村道两侧清理杂草,寻找合适的种树位置。雨天,他则身披雨衣,带上树苗前去栽种。“有时遇到狂风暴雨,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去为树苗培土加固,比照顾亲孙子还上心。”他的家人回忆。
然而,他的种树之举却惹来家人不满。“我妈在世时就抱怨过,说他的退休金不知道花哪里去了,也没照顾到家里。”杨友诚的女儿杨白鸽说。有些村民对他的举动也不理解,“又不是富裕家庭,拿这么多钱种树,是不是脑子坏掉了。”对此,他不以为意,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种树上。
刚开始,有村民担心刺桐树长大后会抢走农田水分和养料,就趁他不在时将树苗连根拔掉,令他伤心又无奈。“但他不会计较,只是默默地再买新苗补种。如果村民确实有意见,他会另外寻找合适的栽种地。”杨白鸽说。
刺桐树为村民遮阳挡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苦尽甘来 几十年种出“刺桐路”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时间推移,树苗慢慢长大,枝繁叶茂,从最初的三十厘米长到四五米高。酷热时,郁郁葱葱的枝叶为过路的村民遮阳,微风拂动树叶带来丝丝清凉;台风天,一排排树减弱呼啸而过的风势;春天里,盛开的火红花朵令人赏心悦目,扮靓美丽乡村。看着眼前的刺桐树,杨友诚的内心欣慰又激动,感叹“这些年的辛苦没白费!”
几年后,他将种树范围扩大到相邻的大淡村、新塘村。“前前后后种了5000多棵树苗,存活下来的有3000多棵。”他自豪地说。刺桐树最多的时期,加起来有3公里多长,沿路走下来蔚为壮观,花开时更是美不胜收,成为“刺桐路”。
后来,村民们对杨友诚种树的初衷有所了解,抵触情绪也少了许多,不少人对他几十年自掏腰包坚持种树的精神十分钦佩。大热天,看到他头顶烈日巡查刺桐树,就有村民热情邀他到家中喝茶避暑。
近些年来,随着年岁增长,他的视力和听力越来越差,体力大不如前,家人便不再让他种树。为了弥补无法亲力亲为的遗憾,早年他会从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钱,雇人去管护这些树。这些年,一些村民在村道两侧盖起新房,加上乡村建设需要,部分刺桐树被砍掉。“难过,但是没办法。”后来,他也逐步释怀。
“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我们都很佩服。”山腰村支书庄美玉说,为保证刺桐树健康成长,村委会从杨友诚手中接过管护的担子。“刺桐树枝干比较脆,风太大容易被吹断。有的树遭遇虫害,枝干也容易断裂砸伤路人。我们每年请人为树除虫,修剪枝干。”村主任杨照程说。
山腰村委会勤劳的惠安女们,从负责种植这片防护林的老党员杨友诚手中接过担子,守护这片防护林。
杨友诚走在自己捐建护栏的小桥上
默默助人 扶危济困一刻没闲着
虽然没有种树了,但杨友诚却一刻都没闲着。“村里哪段路坑洼不好走,哪座桥附近存在安全隐患,他都会过来找我。”在山腰村委会工作人员庄碧霞眼里,杨友诚热心公益已成为一种本能。今年春节前,他听闻有人不小心从一座桥上掉落到水渠中,先后自掏腰包花了几千元,请人在村里两座小桥装上铁护栏。
“我爸的退休金,不论是早年的几百元,还是现在的5000多元,绝大部分拿去做公益了。”杨白鸽说。虽然家人对此颇有怨言,但也拿他没办法。在他看来:“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要做点公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做公益都是自愿、不求回报的,我不会去计较花了多少钱。”几十年来,杨友诚始终坚定地认为,退休金都是党和政府发给他的,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在社会公益上。
今年春节,他先后帮助6名贫困家庭学子,其中既有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后跟着年迈奶奶生活的孩子。只要他听说哪户人家孩子读书好或考上好学校家里又困难的,都会第一时间拿钱去奖励他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哪户人家得了重病没钱医治,或是孤寡老人生活无依,他也会及时上门慰问。
2013年,杨友诚看到《泉州晚报》报道山霞镇鹰园村64岁的黄阿砚阿婆,20余年坚持照顾两个重病儿的事迹,二话不说就雇了辆摩的前往黄阿砚家中,将1000元慰问金送到她手上。而这些爱心之举,他都是默默地做,却很少对外人讲。“这些事,我们有的是从其他村民口中听说,有的是受助者登门致谢时才知道。”杨白鸽说。
不留存款 为做公益甘当“月光族”
相比于公益上的慷慨,杨友诚对家人则显得有些“抠门”。今年春节,杨白鸽的儿子儿媳带着孩子一起去给杨友诚拜年。“原本想着他看到小太孙很开心,可能会包个红包什么的,没想到一分钱都没有。”杨白鸽苦笑道,“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对别人那么慷慨,自家太孙过年连个红包都不给,他回答说‘自家人不用’……”
去年,杨友诚腰椎出了点问题,子女们将他送到泉州就医并做了手术,花费3万多元,除去医保报销外,自己还需再付1万多元。此时,子女们才发现老人身边一点存款都没有,最后自付的部分由几个子女一同承担。
“每个月领到退休金后,他会着手安排这些钱要用来做哪些公益。经常还没等到下个月发钱时,他的钱就基本用完,完全就是一个‘月光族’。”杨友诚的女婿陈国辉笑着说。有时遇到一些公益上的事急需用钱,他还会向身边亲友借钱,等下个月领到退休金再还上。
“好生活需要自己去拼搏。我靠自己奋斗成家立业,希望子女也能靠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杨友诚解释道。
泉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好人榜、惠安县“老有所为先进个人”、部队立功奖状……他的卧室墙上贴满了各类荣誉证书和勋章。在他看来,这是社会对他的肯定,亦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只要我还活着,还有能力,就会继续做下去,争取帮助更多人。”杨友诚坚定地说。
(记者 许文龙 张文璟 陈士奇 通讯员 曹义华/文 陈晓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