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溪七中,学生使用亲情电话与家人联系。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通讯员 李巧鸿 罗姮 颜晨曦 摄
台海网3月1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用上了手机,不少孩子沉湎于手机的游戏、网络社交等功能,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日益凸显。管控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已成为各方共识和做法。
今年2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台海网3月1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等相关要求。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教育部发出《通知》后,我省教育部门指导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
因校制宜 打造多元化方案
新学期伊始,很多家长、学生都收到了学校发来的一则提醒: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连日来,记者对校园“禁机令”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厦门六中党委书记、校长姚育青介绍说,学校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手机管理。“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我们将手机使用情况纳入个人德育评条以及校园星级班级评定的指标中,贯穿个人成长及班级管理的全过程,由全体教师负责监督检查学生校园手机使用行为。”
另外,针对在校内违规使用手机的同学,厦门六中制定了相关处罚措施,并明确了处罚注销处理的相关流程。姚育青告诉记者,对于初次违反者,年段给予批评教育,对于多次违反者,学校给予批评教育。该校高一(1)班学生曾琪说:“没有手机一开始很难熬,不过正好避免了分心,有更多时间放在学习、活动及与同学的交流上。”
晋江一中出台了《手机管理规定》,把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教学区纳入惩戒教育内容,构建手机管理“4+1”模式。通过家长、教师、学生组织、学生四方协同管理与学生服务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则利用“国旗下讲话”专题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携带手机入校的不良影响及对身心健康的损害,使广大学生理解学校意图,消除抵触情绪。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无手机班级活动,正面激励督促学生远离手机。
根据此次《通知》要求,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霞浦县实验小学校长卢成福说,低年级目前已取消书面作业,高年级学生作业采用书面抄写。
疏堵结合 让规定更有“温度”
霞浦宏翔高级中学是一所全封闭式学校,办学伊始,学校就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为此,学校在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处配备了100多部公共电话,学生一入学,便会被要求办理一张公共电话卡,通过公共电话对外进行联系。每个班级还建有一个家长使用的“钉钉”群,由教师在群里发布重要事项,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现在学生都很自觉,习惯了一到学校就上交手机。”该校办公室主任黄新说。
对于有特殊原因确需携带手机的同学,厦门六中提出,学生在家长同意之后可提交书面申请,经过班主任、年段、德育处三级审核之后携带手机入校。学校在非教学区设立专门手机柜,对申请入校的手机进行统一保管,申请的学生也需要按照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区域内方能使用。
厦门双十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陈紫燕说,该校仅限学生携带非智能手机,且须放进每个教室专门开辟的“停机场”。
“走读生早上进教室后,要把手机装进信封,信封上写明班级、姓名、座位号,交给班级的手机管理员。管理员按照信封上标注的座位号整理好顺序,放进‘停机场’。‘停机场’正对着监控摄像头,保证了手机安全。”据陈紫燕介绍,在校上学期间如需使用电话,走读生可使用办公室、学校电话或向老师借用,无特殊情况放学前不得取回手机;寄宿生则不得将手机带到教学区域。
早在2016年,泉州市培元中学就正式出台了有关智能手机使用的管理方法,在手机管理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元中学负责人表示,出于学生正常通讯需求的考虑,学校允许学生携带非智能手机,而且适度向学生开放年段室、办公室电话以及教师手机,创设多元通讯空间,以此化解由智能手机管控而带来的通讯需求压力。
为保障学生线上求知的权益,培元中学开设了绿色网室,添置互联网信息一体机,方便学生及时查阅资料、了解时政,同时延长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满足学生需求,打通校内外的资源和学习通道,形成互联网学习生态。
霞浦四小教师向学生宣传不做“手机控”。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通讯员 李巧鸿 罗姮 颜晨曦 摄
政策底气 家校协同要跟上
学生携带手机,一直是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尤溪县教育局思政股副股长高峰说,手机功能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娱乐化,中小学生对手机的迷恋也越发明显,教育部“禁机令”的出台,让学校有规可依,学校管理起来也更有底气。
2017年,尤溪县教育局就曾出台规定,严格管控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如今,该县将严管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作为考核全县37所中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明确把好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大方向,并指导学校加强内部的教育引导、丰富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学习,以此冲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要彻底改变中小学生在校园过度使用手机的局面,还需要家校共育配合。
去年12月底,厦门六中向家长发放了关于学生携带智能手机入校的问卷调查,84.2%的受调查家长投了不赞成票。基于此,学校在动员家长配合执行“禁机令”时便有了底气。
在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亲子共读活动”“书香飘满园”等校园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放下手机,有效参与亲子活动。福州日升中学则发出倡议,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不当“低头族”,给孩子做好榜样,更好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福建省职工科技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学者武剑认为,作为家长,除了配合学校执行政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针对手机使用,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合理规划使用,不沉溺于手机游戏。而且,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家长说了算,可以让孩子一同参与,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就会更愿意去遵守,同时孩子还能从中学会如何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方法。
官宣
省教育厅: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监督
如何做好我省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说,今年春季学期开学之际,省教育厅已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学校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重要日常工作,制定具体办法。同时,明确提出市、县教育部门要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福州、厦门、三明等地先后在春季开学的相关文件中,将手机管理作为新学期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在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问题上,省教育厅坚持疏堵结合,注重加强引导与规范。2019年1月印发的《福建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确需布置电子家庭作业的,初、高中生每日电子作业总时间不长于20分钟。《方案》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公共有线通信设备,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教辅APP等教育信息化产品。
2019年6月,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九部门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实“减负三十条”,再次强调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切实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最大限度减少电子设备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继续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督促各地指导学校加快制定具体办法,规范手机进校园的日常管理,密切家校联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手机等电子设备管理落实到位。
每学期进行两次视力监测
记者16日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我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方案》,引导中小学生注重保护视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厅要求,各地和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引导视力异常的中小学生和幼儿尽快在家长陪护下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和矫正,对近视进展过快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效干预,预防发生高度近视。
方案要求,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每节课间必须让学生出教室活动、远眺,坚持眼保健操制度。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执笔姿势,督促学生读写时坐姿端正,提醒学生遵守“一尺、一拳、一寸”。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原则上不布置电子家庭作业。
专家说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连榕:手机影响良好心理素质养成
学生手机成瘾,事关心理健康。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连榕教授。他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心理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连榕告诉记者,中小学生生活中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常态,但从大量研究结果和现实案例来看,“总体上还是弊大于利”。
“中小学生身心处于迅速成长时期,长时间使用手机,用眼负担大幅加重,使得青少年近视率快速上升;此外,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此青少年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这会对脑部神经发育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连榕说。
更重要的是,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极容易对手机上瘾,干扰了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社交生活和睡眠。前几年,国内多地就已出台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地方规定。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要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连榕表示,现在确实有必要出台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定。
他认为,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人出生后,心理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思维、情感、态度、人格等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交往互动中获得发展的,是这些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其中,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与家庭环境不同,学校是集体性质的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认知、情绪、人格发展以良好的作用。学校中的同伴影响、师生交往作用是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要素。连榕认为,这种现实真实环境的影响作用是手机网上虚拟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在学校还在使用手机,其同伴影响作用、师生互动作用、学校集体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二是造成青少年消极心理问题的产生。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使用手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均发现,过度使用手机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差,形成“兴趣导向”的思维惰性。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少年往往有情绪急躁、焦虑不安、抑郁、敏感、低自尊、受挫感和社交孤立感的表现。
对于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连榕表示,这并不是完全禁止青少年使用手机。
“智能手机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代表着科技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的青少年将来要在国际上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承担更重要的人类发展责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手机的积极作用。”
连榕表示,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机,如更多更好的亲子交流、带孩子外出运动休闲、帮助上网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及与孩子商量使用手机的时间限制,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李巧鸿 罗姮 颜晨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