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4月6日讯 据闽南日报微信报道 在厦大的校园里,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校园建筑,不得不提飞檐翘脊闽南式大屋顶。
大瓦片覆盖的双坡屋面当中色彩橙红鲜亮的,便是“嘉庚瓦”。
而这种砖瓦,来自曾经的漳州石码砖瓦厂。
这种被后人称为“嘉庚瓦”的机平瓦如今仍在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嘉庚风格建筑中存在。“嘉庚瓦”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厦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唤起人们别样记忆与感悟的这一瓦窑历史文化,也连接起厦大与漳州的情缘。
上个世纪初,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创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他亲自选址与规划、设计与建造了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校园建筑“嘉庚建筑”。绿色琉璃瓦铺设的飞檐翘脊闽南式大屋顶,橙红色大瓦片覆盖的双坡屋面,当中色彩橙红鲜亮的便是“嘉庚瓦”。
参照西式屋顶瓦片的做法,对闽南传统瓦片进行改良,可以搭线牢固连接为片,既满足了嘉庚建筑西式大屋顶的施工需要,也适应厦门多台风的气候特点,色彩特殊,大方稳重,抗风力强,隔热保温性能好,铺设操作简便。这种“先进”的机平瓦由陈嘉庚先生亲自引进烧制,而帮助陈嘉庚先生把这“梦想”中的砖瓦变为现实的便是位于九龙江畔的漳州石码砖瓦厂。
1911年,陈嘉庚先生到漳州石码考察时结识了当时从事砖瓦生产的陈元盛,二人一拍即合。1920年,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买了一台压模机,与石码严溪头砖瓦厂合作,利用当地上等原料红壤试制土制新型瓦。经反复试验和革新,终于将传统仰合平板瓦改良成可挂搭的凹凸平板瓦,其特点是色彩橙红鲜亮,成本低廉,坚固耐用。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与石码砖瓦厂继续“嘉庚瓦”的生产。
上世纪50年代,集美学村和厦大进行大规模建设,陈嘉庚先生先后三次到石码严溪头瓦厂,与瓦工研究制瓦技术,并将大批量生产的砖瓦通过水路运输到集美学村和厦大。
几十年过去,漳州石码砖瓦厂已成绝响。而那些饱含着陈嘉庚先生心血和精益求精品质的砖瓦仍坚实依旧,陪伴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
九龙江畔流传着“嘉庚瓦”的故事。故事讲述砖瓦,而不止于砖瓦。
(来源:闽南日报微信作者:郑来发 欧阳桂莲 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