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黎昨日在枫亭镇霞桥社区薛氏宗祠为小学生讲述薛介民姚明珠烈士事迹。湄洲日报记者 蔡昊 摄
台海网4月7日讯 据湄洲日报报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清明节对于著名旅美台湾作家李黎来说尤为特殊。清明追思怀远,她来到莆籍英烈公公婆婆薛介民姚明珠的家乡,揭秘公公婆婆跨越时空的壮美传奇,以别样方式告慰英灵。昨日,李黎受邀参加湄洲日报社举办的有关迎接建党100周年专题活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在大陆出生,在台湾成长,后在美国生活。在美数十年,她坚持用中文写作。她写的故事里,总有着大陆与台湾的两地牵连。
“传记性纪实作品《白鸽木兰》是一部很特殊的书。”李黎说,这是一部真实的家史,记录的“主角”是她未曾谋面的公公婆婆薛介民和姚明珠,一对在战火中满怀理想、彼此相爱,1948年前往台湾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最终英勇就义的中共党员夫妻。新书发布后,她在上海等城市,也在高校讲述过英烈公公婆婆的故事,但这次不一样,这是在烈士的故乡。
“当我认识那个15岁就失去父母的男孩不久,就从一些片段的话语和陈旧的资料中,推测他的身世是一段曲折复杂又沉痛的家史。那年他20岁,伤痛犹新。”身为薛家唯一的儿媳,谈起丈夫家遭遇,她认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还原家史真相的责任。
“1977年秋天,我首次从美国回大陆,试着打探公婆的事。”1979年,中美建交,她再次回大陆,受到当时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青长的接见。至今李黎清晰地记得“追寻”大事记, 30多年间,她不知多少次远渡重洋来到海峡两岸追寻,数百页泛黄脆裂的信笺笔记,2000多页血泪斑斑难以卒读的解密档案,被她逐渐披阅,追索家族遗事,叩询民族历史,谜团层层拨开,薛介民、姚明珠不同寻常的身世和革命工作跃然纸上。
在追寻的迢迢远道上,李黎发现,这些信笺、笔记、档案,不仅是家史,更是一个大时代的记录:革命与爱情、信仰与坚持、苦难与救赎,以及来自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诚与善良、小我与大爱、无私与奉献。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才汇聚成中华民族艰苦又壮丽的历史长卷。
“木兰溪水长久在流,白鸽岭高壮地站立,乡亲至爱之恩永不能忘。”这是1963年1月18日,薛介民就义前的绝笔。在生命最后时刻,他用莆田家乡的山水为象征,感念那片再也回不去,他47年人生念兹在兹的地方。
踏上莆田这片土地,目睹一山一水,感知一草一木,李黎脑海里泛黄的纸页,漫漶的字迹,日渐清晰。“瞻仰白鸽岭,眺望木兰溪,犹如面对父母亲的英灵,感受他们严肃又慈爱的目光。”得知木兰溪已是全国最美家乡河,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还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李黎很是高兴。
“这是我第6次回莆田。”李黎记得,第一次回莆,游览了湄洲岛。妈祖是海峡两岸和平的女神,大陆和台湾都有妈祖庙。而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美国旧金山也有妈祖庙。她对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敬仰不已。
“烈士遗下的三个子女,传承父母的家国大爱,把‘烈士抚恤金’, 用作种子基金,以父母亲之姓冠名成立基金会,持续助学。每年捐出16.5万元,资助55名困难学生。”李黎说,三兄妹还在家乡仙游捐资成立“介明欣欣小学”。
让她感触深刻的还有丈夫薛人望义父母的大爱。当年父母早逝后,张元凯医师夫妇视薛人望兄妹为己出,给予比自己子女更多的爱。薛人望在他们的抚养下,完成高中和大学教育,现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此次活动举办时,他正在郑州讲学。
“这次回乡收获满满,十分感动。我还第一次来到老家枫亭,参观薛氏宗祠,了解薛家先祖武状元薛奕的爱国事迹。老家还举办了我公公婆婆的事迹展,传承英烈精神,让人欣慰。在枫亭霞桥小学,看到教室敞亮,桌椅整齐,配套完善,孩子们给我戴上红领巾,我给孩子们讲述烈士事迹, 场面很温馨。如今祖国繁荣、家乡美好,先烈的鲜血没有白流,可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李黎说,这次通过深入探访,挖掘补充了鲜为人知的独家素材,如在田岑底老宅合影,更新了薛介民兄弟现有的“最早”合影。仙游县档案馆收藏一张薛介民三弟薛仲民的地下党调查表,新增了一份重要的史证,这些都为今后续写家史留下宝贵资料。
新闻链接
李黎,1948年出生,另有笔名薛荔。原名鲍利黎。安徽和县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毕业于高雄女中、台湾大学历史系。上世纪70年代赴美,就读于普渡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曾任编辑及教职,现居美国加州史丹福,专事写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出版小说、散文、翻译、电影剧本等逾30部;获有多项小说奖、电影剧本奖(并拍成影片)。(来源: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卓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