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3月23日讯 据福建日报·新福建APP报道:
讲述人:谢道华(文博副研究员,福建省价格认定专家组成员)
建窑烧制的黑釉瓷,源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宋末元初趋于衰落并停烧。兴盛之时,建阳周边地区的武夷山遇林亭窑、延平茶洋窑、建阳白马前窑、建瓯小松窑、福清东张窑、宁德飞鸾窑、江西铅山盏窑等一批窑场也大量仿制生产黑釉瓷器,在宋代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窑系,与浙江龙泉青瓷、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在江南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举世闻名的水吉建窑遗址,为何隐身在闽北建阳的小山村——后井?众所周知,建盏是以建阳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作为主要胎料,经揉泥、拉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在建窑的窑炉中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器。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陶瓷烧制已有数千年历史,制瓷技术传承有序;后井村周边地区蕴藏丰富的烧制黑瓷所需的胎土、釉料和烧窑所需的薪柴燃料;村庄紧邻南浦溪,水陆交通便捷,顺流而下,可以通江(闽江)达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矿藏资源,使建窑在短短的数十年间,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地方小窑一跃跻身于宋代名窑之列。
宋代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居多,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统称建盏。宋代建盏与斗茶风气密切相关,“螺钿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的一首《宣和宫词》,对这款宝物做了最经典的评价。
建盏之“奇”,奇在它独特的审美上。建盏造型简约,釉色深邃、宁静。恰恰是这种简约的风格,迎合了宋人的简约主义审美情趣。黑瓷的“沉静美”,让世人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中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建盏以黑为美的审美标准,顺应了宋代理学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但建盏在简约中,处处又透露出它的极不简单,让人回味无穷。
建盏之“奇”,奇在它精妙的纹理上。建盏的釉色纹理具有典型的东方艺术含蓄内敛的美;建盏从不会出现“双胞胎”产品,因为它的每件作品都有独一无二的纹理特征,犹如人类的指纹,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纹理的唯一性,赋予了它独特的收藏价值和审美情趣。
宋代匠人在建盏看似平淡无奇的黑色底釉上,烧制出了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酱绿釉、柿红釉等众多经典杰作,令人目不暇接。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曜变这款旷世绝作也诞生在后井小村,我们的东瀛邻国至今把它奉为“天下第一宝碗”,静嘉堂珍藏的“曜变建盏”被日本文部省列为“一号国宝”,价值连城。
建盏之“奇”,奇在它独特的功能上。由于自身胎体含铁量高(宋代建盏胎体含铁量高达7%~10%)的缘故,建盏烧成后胎色呈黑褐色,声音清脆,手感厚重,俗称“铁胎”,兼具良好的保温性能,使其成为茶道中人的首选。蔡襄在《茶录》中写道:“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盏之“奇”,奇在它广受欢迎上。有宋一代,建盏不仅在平民百姓中广受欢迎,更是得到了王公贵族的青睐。宫廷不仅定制了大量建盏,还在盏底圈足内刻上或印上“供御”“进盏”专属标识。宋徽宗赵佶亲自代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使用建盏点茶,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宋元时期,建盏与建窑系黑釉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异域,深受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世界陶瓷史、茶史、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