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第十二批20名援宁专业技术人才从福建省厦门市各地奔赴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从寒冬腊月到春暖花开,他们带着专业所学,在千里沃土上、在学校课堂里、在忙碌的医院中,挥洒着自己的热爱与汗水。
4月20日,其中7名援宁专技人才挂职期圆满结束,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而在前一天,他们仍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作着,直到夜幕降临。
一堂特殊的课
“同学们,你们会正确刷牙吗?”与以往不同,在闽宁镇原隆村原隆小学的教室内,来自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的援宁教师杨祎挺邀请来两名援宁挂职医生陈素凤和叶莲芳,以一节“口腔卫生保健科普课”给半年挂职锻炼期画上句号。
当天的课堂上,两名医生拿着牙刷模型和牙刷,手把手教学生们如何正确刷牙。也许是最后一课的缘故,学生们争先抢后与老师互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杨祎挺特意准备了铅笔、橡皮等文具送给每一个学生。
“来支教前我看了《山海情》,剧中白校长一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来到这里,真的遇到了很多和白校长一样的好老师,也遇到了一群像天使般可爱的孩子。”回顾半年的时光,杨祎挺感慨良多,“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十分完备,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们听音乐、画画时,看得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我还想邀请学校的美术、音乐老师下次一起过来,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陈素凤手把手教学生正确刷牙。 钱佳欢 摄
一段难忘的情
与杨祎挺一样,陈素凤也将结束挂职返回厦门。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口腔保健分会的委员,她特别关心关注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我发现这里的很多老年人牙痛时就把牙齿拔掉,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陈素凤说。
今年3月初,陈素凤与工作单位厦门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对接,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帮助老人诊疗。“没想到领导们大力支持,还承诺承担所有费用。”在陈素凤的努力下,闽宁镇的17名无牙或牙列缺损的老人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安上了假牙,从“齿”绽放出笑容。
“我来自农村,看到这里的老人就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为老年人免费安装假牙这件事,是我人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临别之际,陈素凤憧憬着再次回到闽宁镇,为更多老人的健康“护航”。
一场别样的试验
在离原隆村不远的园艺村设施温棚内,同样挂职期满的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赖瑞云也恋恋不舍,不断叮嘱着返乡创业的马雅玲怎样给台湾长果桑育肥。
“闽宁镇有很好的设施产业基础,也有许多和马雅玲一样返乡的年轻人注入新鲜血液。但这里种植的产品较为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够。要想让产业长足发展,必须‘另辟蹊径’。”为此,赖瑞云与团队成员在挂职期间共同研究适宜于闽宁镇的果树栽培技术,将许多新的果蔬品种在园艺村进行试种。
台湾长果桑、冰菜、流行蜜瓜……在赖瑞云的“试验田”里,这些热带果蔬的高端品种已在西北的土地上试验种植成功。
“没想到返乡的第一年就赚了12万,多亏福建专家的耐心指导。”马雅玲告诉记者,赖瑞云不仅为她送种苗和肥料,还手把手教她如何种植,帮她开拓销售市场。
福建、宁夏自1996年开启“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至今,两地携手让“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创造了东西部对口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从引进福建人才的“输血”到培养本地人的“造血”,闽宁两地不断以人才活力续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赖瑞云(右)在设施温棚内为闽宁镇当地村民传授热带水果种植经验。 钱佳欢 摄
2021年2月,闽宁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当年,闽宁镇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比1997年增长近30倍。“从无到有、从穷到富,闽宁镇的巨变是一个个人、一双双手实打实地干出来的。这其中,福建籍专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他们的带动下,闽宁镇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外力促内力共同奋斗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今年,我们也将继续选派一批乡村振兴人才赴福建交流学习,持续深化东西协作,让山海再起新潮,携手铺展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永宁县县长郝春明说。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