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好,春耕忙。近日,在浦城县山下乡凹后村,村民穿梭在田间选种、翻土、放种,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田垄上,种上了槟榔芋。
“槟榔芋种下地之前,要先对芋种的大小进行挑选,不同规格的芋种要进不同深度的土壤里。”这片芋田的主人——浦城县金林家庭农场负责人熊金林也在田头忙碌着。
“农忙时,每天基地里要请三四十位工人,今年种槟榔芋工资支出大概要花40多万元。”熊金林对新华网“乡村振兴在行动”调研团队说,目前已流转了270多亩地种植槟榔芋,用工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能让村民在家门口赚点钱,他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今年49岁的熊金林,虽然生长于农村,曾经也和广大农村青年一样,到城市去打拼。多年来,熊金林先后开过早餐店,跑过车,打过工,在各行各业中摸爬滚打的经历,磨炼出了敢拼敢闯的勇气。而真正和农业结缘,开始于2018年。“那时候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土地撂荒很厉害。”熊金林说,看着良田撂荒,觉得很是可惜,加上母亲年纪大了,也想多点时间陪伴照顾,于是就流转了60多亩土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熊金林嗅到了泥土里的商机,也尝到了发展农业的甜头,土地流转面积也从最初的60多亩发展到400多亩,并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转型为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去年,我种了7亩多竹荪,扣除购买遮阳网、烘干机等支出,还赚了2万元,今年扩种到十几亩,大概五月中旬就可以开始采收了。”熊金林说,发展农业不能光想着收成以后再找销路,可以转变思路先看市场需要什么。去年以来,通过前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他看准了兼具营养价值高、产量高、品质优、易管理、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的槟榔芋,并联系上三明的一家槟榔芋加工厂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收成以后销路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附近村民到芋田务工,帮忙挑选芋种。新华网 发(邱春静 摄)
解决市场和销路的后顾之忧,高标准农田和技术指导,则是保产增收的两个关键点了。近年来,浦城大力实施建设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浦城种粮历史悠久,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福建粮仓”的美誉。在2020至2021年期间,浦城县共争取到省财政资金9216万元,落实县级财政资金1850万元。争取到亚行“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贷款1.4亿元用于7个乡镇共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进行水、路等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机械化程度到95%以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效率,让广大农业种植户受益颇多。
“槟榔芋对水源的要求比较高,种植的田沟里水分要充足。”山下乡农技站站长韦先龙说,凹后村这片临河且平整的土地,为槟榔芋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平时,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也会通过强化水肥一体、化肥减量、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服务,推动科学种植,提高槟榔芋品质和产量,从而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虽然以前没种过槟榔芋,但是有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种植也比较有底气。”熊金林说,如果今年气候好的话,一亩大约能收2000公斤,槟榔芋按照不同的大小价格也有所不同,亩产值大概能有一万元左右。
“现在有人回村发展农业,土地活起来了,我们也能在村里做工赚钱了。”在槟榔芋种植基地务工的熊大姐高兴地说,只要基地需要用工,她和附近的村民都愿意来,每天至少能赚120到150元。熊金林说,现在愿意干农业的人比较少,他打算尽自己所能继续扩大流转面积,通过种植水稻、竹荪、槟榔芋、水果玉米等盘活家乡土地,带着乡亲们一起“土里淘金”。(袁羽)
素材提供:浦城县融媒体中心 邱春静 邵强
在浦城县山下乡凹后村,村民穿梭在田间选种、翻土、放种,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田垄上,种上了槟榔芋。新华网 发 (邱春静 摄)
芋田放种忙。新华网 发(邱春静 摄)
芋田放种忙。新华网 发(邱春静 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