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旭周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是社会进步的呼唤,也是彻底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把地处西北边陲的各族群众带出崇山峻岭,对于甘肃交通的管理和建设者而言,是挑战、是机遇,更是神圣的职责。
作为新时期甘肃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交通运输对于加强各民族团结进步、扶贫开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正因如此,自“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将民族地区交通发展当作大事来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力以赴加快全省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在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为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提供了交通支撑和保障。
“帮助修房水入户,油路进村百姓富。交通架设连心桥,为民铺就小康路。”在积石山县柳沟乡流行的几句民谣,道出了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心声。谈到变化,村民马哈录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活了半辈子,走了几十年的山路、泥路。如今,党和政府把柏油路修到了咱家门口,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在前往积石山县的路上,就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乡村道路的变化。从曾经坑坑洼洼的黄土小路到现在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村村通班车,农民出行方式的变化,正是积石山县交通发展的缩影。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过去的积石山县绝大部分自然村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有的只是最原始的土筑“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常态,行路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县柳沟乡更是地处偏僻,常年不通路也不通汽车,村民们采购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个大大的难题。修路,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
“柳沟乡气候适宜,适合种植冬花、百合、牛蒡子等中药材。这些年,在群众自发种植的基础上政府又引导鼓励扩大了面积,但是由于道路崎岖,一下雨别说车了,连人都走不出去。现在好了,路通了,我们的中药材运出去,就能把外面的钱挣进来,这路真是一条‘致富之路’。”说起新修的这条路,柳沟乡袁家村村民龚林平打开了话匣子。
据积石山县交通局局长马文义介绍,积石山县是全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长期困扰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从“十二五”开始到现在,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也是积石山自1981年建县以来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年。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条条道路的改造建成,彻底改变了区域交通条件和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如今,一条条连城通乡、进村入户的乡村道路,正在成为广大农村的发展路、农民群众的致富路。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0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2982公里,农村公路17339公里,实现了五个县市通高速(临夏县、永靖县、天祝县、肃北县、合作市),所有县市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通等级公路,9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十三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将继续加快推进对加强民族地区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速公路建设,将重点建设合作至郎木寺、尕秀至赛尔龙、舟曲至迭部、临夏双城至达里加、临夏至积石山等高速公路,并完善全省民族地区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省民族地区县县通高速,主要高速省际出口畅通。
同时,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县际公路的改造力度,提高路网通行能力,重点建设夏河至同仁段(已建成)、碌曲至青海河南、玛曲至青海久治(已建成45公里)等普通国道和永靖至大河家、迭部至四川若尔盖等普通省道,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全省民族地区乡乡通国省道,主要普通国省干线省际出口畅通。
此外,还将继续实施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到2017年,实现全省包括民族地区在内具备条件的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进一步加快“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深化交通扶贫工作,进一步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愿望迫切的农村公路建设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通畅水平。
可以说,“十三五”期间,是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我省也将积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推进我省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取得突破性成果,开创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