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的三江源纪念碑。
每日甘肃网西宁8月28日讯(记者屈雯周者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三江源是如何实现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怎样开展生态环境执法监督?”“现行组建的机构管理体制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于8月27日下午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深入了解。
自2005年国家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政府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仍然存在。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巴桑拉毛介绍,为进一步推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试点方案》;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格局概览。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体格局可简要概括为“一园三区”。“一园”即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区”为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变‘九龙治水’的现状,对保护区功能优化重组、实现对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区域内的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统一用途管制和统一规范管理,有利于更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巴桑拉毛说。
“九龙治水”一直是困扰我国生态环境管理的一个难题,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如何破解的?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具体做法?
巴桑拉毛告诉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在青海省全力支持下,从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400多个,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将原来分散在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划归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3个园区管委会,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奠定了体制基础。
同时,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精简县政府组成部门。在整合县政府所属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相关职责的基础上组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既是管委会(管理处)内设机构,也是县政府工作部门。整合县级政府所属的森林公安、国土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组建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开展综合执法。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单位,设立生态保护站。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澜沧江大峡谷(昂赛)今貌
黄河源·鄂陵湖今貌
此外,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不断对各类基建项目和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形成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合力。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分类分批安排落实资金项目。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先后累计投入20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2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科研院所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咨询专家组,提供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处处长王贵霖介绍,目前已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展陈中心、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项目,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同时,以建设“智慧国家公园”为目标,计划2020年实现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信息化,并以此进一步提升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人类活动遗迹动态管理数据库建设项目,提高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成功经验,给三江源再添强劲“活水”,实现从“九龙治水”到系统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
“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