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个坪台47条生态产业链
——红古区通过开展交通扶贫“串起”小康路
川海大桥连接线工程工地,工人忙碌着。
要不是看到“再造红古川”和座中四联、内通外畅的交通枢纽地位,河北商人郑洪臣也不会将自己的菊花茶和养殖狐狸、貂的产业落户红古薛家台。
“等到47个坪台间的路修通了,我的产业就激活了。47个坪台的百姓也就奔小康了。”郑洪臣说。
从之前的“只有城乡公路”的交通现状到实施海窑隧道工程,打破了红古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的空白,缩短20分钟车程;从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到计划筹资6亿元将47个坪台用“小康路”串起来再造红古川;从兰州—西宁城市群的交通枢纽地位到具体实施川海大桥连接线工程联通青海省民和县,且开通海石湾至民和的省际公交线……路兴百业兴。在全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短短几年,红古区通过开展交通扶贫,让更多群众过上更加舒心的甜日子。 兰州晚报首席记者 张鹏伟 文/图
见闻
一台一景与“小康路”
巨三存夫妇(右一、二)为菊花锄草
赵小萍喂狐狸
8月24日,记者驱车前往马家台,一望无际的核桃树映入眼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风摄影,休闲避暑。十几年前,马如德家就栽了超过200棵核桃树,如今已经成为产业,他去年又开了农家乐,今年种了4亩旱砂西瓜(价格1至2元/斤)。
“游客都是来买了瓜、买了菜,在农家乐吃个饭就走了,暑假的时候亲子游比较多,农家乐天天爆满。如果能把坪台之间的路修通,那来的人肯定就多得很了,因为一台一景。这样的话,就真的把红古的乡村旅游做起来了,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马如德说得很认真,称34岁的他还能靠农业走上小康路。
在薛家台,43岁的赵小萍已经在家门口上班两年,负责给1200只貂和300多只狐狸打饲料、喂食,每个月工资3000元。于是,赵小萍竟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靠在家门口打工养活在家养病的丈夫和在昌吉学院上学的女儿。
和赵小萍一样,55岁的巨三存夫妇也在薛家台上班,负责给260多亩菊花锄草、摘菊花,每个月工资3000元。记者拍照,巨三存误以为是摄像,便激动地说道:全国人民都在脱贫奔小康,我们家也差不多了,我们挣的钱和儿女差不多呢!
貂、狐狸、菊花茶都是郑洪臣的产业。2016年,河北老板郑洪臣被再造红古川的战略吸引,在兰洽会上签约后落地红古薛家台。2年后,他养的貂和狐狸将分别达到5000只和3000只,菊花茶也将规模化。“我们的规划里就有做高档休闲农业,专门规划了一个片区。把坪台之间修通就激活了我们的产业,做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从某种程度上说,郑洪臣的产业能否成功也与坪台间的“小康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