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旖旎的独石村独石古迹观光区。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摄
每日甘肃网9月17日讯(记者金奉乾)水韵,让曾经盐碱撂荒地焕发新的生机,并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回馈了大自然独特的恩泽;嬗变,让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开始转变思路,他们紧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让脱贫致富的梦想逐步变成现实。9月17日上午,“壮美黄河行,生态新甘肃”网络媒体采访活动第一站,就让多家媒体记者亲眼看到了白银市靖远县糜滩镇独石村巨大的发展变迁。
连续的降雨,让秋日充满寒意。当日上午,当记者赶到独石村6社时,眼前的情形让人感到丝丝暖意。以前,曾一直“孤零零地”矗立在黄河边上的“独石”,如今已被鱼龙潭、玄天飞玉桥及十二生肖雕塑等景点所包围,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为独石古迹观光区,游人们在这里泛舟湖上,拍照留影。未来,它将与水上岛屿游玩区、优质水稻种植区、特色水产养殖区一起,成为糜滩镇独石村一张闪光的生态旅游名片。改造加宽的恒丰渠水面平静,如同一面镜子,照映着村庄每天的变化。以前脏乱坑洼的村道变成了整洁的沥青路,垃圾坑被修建改造成休闲亭,土坯房变成整洁坚固的砖瓦房。最让每一个到访者难忘的是“旧貌新颜”照片墙,悬挂着20多张独石村今昔对比照片,向到访者讲述着这个村庄发展变化的永恒瞬间。记者看到,许多村民正在自建的农家乐院子里忙活,他们将眼光盯在了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在自己家里用挣钱了。
独石村党支部书记杨添讲述村子变化。
今年60岁的杨添,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是独石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生活的贴心人,更是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以前,我们这个村子的确很贫穷,村里几乎都是土坯房,道路坑洼不平,村民们出行很不方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加之土地盐碱化严重,种地没有多大出路,很多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杨添告诉记者,尽管村子坐落在黄河边,有恒丰渠、永固渠两条自流灌渠流经村庄,还有作为“靖远八景”之一的“独石”景点,但这些资源却没有成为村庄发展的助推剂。
独石村“旧貌新颜”照片墙。
独石村有648户人家,2850口人,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由于近些年来土地盐碱化日益加重,昔日肥沃的耕地日渐贫瘠,庄家收成越来越少,渐渐地,这些土地变成了盐碱撂荒地,多年来,独石村的村民们虽守着黄河沿岸这块宝地,日子却过得很穷困。
难道就这么一直穷下去吗?
一番痛彻心扉的抉择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党支部书记杨添带领28位村民代表远赴陕西袁家村考察参观,学习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这次远行考察,让包括张勤在内的许多村民大开眼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种被点燃。从今年4月份开始,张勤、张俭等村民多方筹集资金,改造自家院落,陆续建成独石村首批农家乐。与此同时,靖远县政府在独石村90余亩盐碱撂荒地上开挖整修形成湖泊,取名“鱼龙湖”。
独石村的农家乐。
“门对苍山农家乐,面向黄河游客多。”这是张勤经营的“水韵人家”农家乐开业时张贴在大门口的一副对联,自从今年7月1日正式营业以来,这个改造一新的农家院落里先后接待了上百名县内外游客。
“收入肯定比外出打工和种地强多了,‘国庆节’快到了,这几天我打算请一名厨师,靠老伴一人不行。”张勤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糜滩镇独石村距离靖远县城6公里,因石得名,与虎豹口、鱼龙山红色景点及寺儿湾石窟等形成了县域沿黄旅游主要景区,被誉为靖远县古八景之一。独石村地理位置独特,黄河流经而过,环山临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今年以来,独石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的政策机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水韵独石”为主旨,以“一石一湖两渠一村庄、三纵三横四区一中心”为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3A级特色旅游示范村。
杨添告诉记者,今后,独石村将做到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注册成立靖远水韵独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使村集体、农民在乡村旅游中实现分红,有效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多渠道稳定增收。
独石村,不仅是游客眼中的美丽乡村,更是村民心中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