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三年决战奔小康】矢志不渝 真帮实扶――甘肃省人防办帮扶宁县工作侧记

时间:2018-09-25

【三年决战奔小康】

矢志不渝真帮实扶

——省人防办帮扶宁县工作侧记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安志鹏杨唯伟

省人防办与宁县“结亲”已有6年之久。

2012年,省人防办陆续帮扶宁县焦村镇宫刘村、渭一口村以及和盛镇庙花村。好不容易让这3个贫困村换了新模样,去年8月,在全省帮扶力量调整时,省人防办又开始牵手帮扶宁县焦村镇下个村、春荣镇徐家村和李台村。

帮扶点换了,省人防办不敢懈怠。为了让宁县与全国同奔小康,他们矢志不渝、真帮实扶,开启了新一轮的帮扶工作。

省人防办在宁县最早接触的,是焦村镇宫刘村和渭一口村。后来,渭一口村并入宫刘村。

最初的宫刘村,道路坑洼不平、吃水艰难费力、渡桥窄小摇晃……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着整个村子的发展。

由于距离镇政府较远,道路又泥泞多坑,只要一下雨,有事的人出不去,出去的人回不来。路,成为这里的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为此,省人防办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修建了一条水泥通村路,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64岁的老党员刘书强是村里有名的瓜农。“以前,得推着架子车赶集卖瓜。由于道路太‘烂’,经常出现甜瓜被蹭破了皮、西瓜被颠坏了瓤的现象。费劲不说,还卖不了好价钱。”如今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刘书强说,路通了以后,商贩直接来地里收,价钱比原来高出了一半左右。

一条烂泥沟河,将宫刘村分成了两半。20世纪70年代,村里在距离水面15米高的渡槽上加盖了一层1米宽的水泥板,就成了一座“桥”。

40多年来,虽然宫刘人过河都走这座“桥”,但谁不提心吊胆?曾有5名村民因盖板摇晃、桥面窄小而掉落水中。“很多来村里帮扶的人都吓得不敢过桥。”省人防办驻宫刘村的第一书记徐欣炜回忆说。

省人防办主要负责同志带人实地查看后,多方衔接,投资140万元为宫刘村架起了一座宽5米长25米的“连心桥”。自此,这座桥将隔河相望的宫刘人“连”在了一起。

路和桥,是省人防办改善宫刘村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这几年,省人防办坚持从群众最紧迫的事情办起,帮助宫刘村建高位水塔,自来水全部入户,村民再也不用耗时几个小时去其他村子拉水;整理800多亩土地,小麦亩产由原来的300多斤提升到现在的500多斤;协调落实经费260万元修建集贸市场,还解决了宫刘村没有文化广场的历史;动员群众在村里的塬边咀梢栽植油松2000亩,投资50多万元为村里流转复垦地栽植集体林50亩……

和宫刘村一样,随着省人防办的帮扶和全体村民的努力,庙花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并成立了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中秋】甘肃省各地欢度中秋佳节
  • 下一篇: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