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金徽矿区山脉耸翠,绿水环绕。每日甘肃网记者韦德占/摄
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文韦德占/图
金秋时节,位于甘肃省徽县郭家沟的金徽矿区山脉耸翠,绿水环绕,从空中弥漫下来的云雾亲抚着山林,以温婉飘逸的轻盈掠过一道又一道山脉,给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平添一种大美的苍茫和灵秀。
许多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被它如诗如画的美景所吸引和震撼。从这里,人们看到了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精彩徽县。欣赏着“陇上江南”的绿水青山,许多人第一次听说“这里就是金徽矿区”时,无不表流露出错愕和震惊的表情:“这里怎么会是矿区?分明是一座景区呀?”
走进山脉间一处掩映在山水丛林下的建筑群落,仿佛是一座袖珍式的现代化小镇,茂林修竹、华栋广厦、小桥流水、净美庭院,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静美。从眺望山野到走进厂区,自然和人文之美一步步挑战着人们对矿区概念的理解边界。
在一栋员工服务楼的二楼洗浴空间里,一排排干净爽洁的淋浴隔间里摆放着齐备的洗浴用品,在开放区的开阔空间里,47岁的李师傅正整理着搓背的毛巾和修脚的工具,等着即将下班后到这里洗澡的工人。
李师傅向记者介绍金徽矿业给工人提供的贴心服务。
员工服务楼的洗浴空间。
说起自己的工作和金徽矿业给工人提供的服务,李师傅说:“我在外面打了多年工,但在我来金徽矿业前还没有见过一家矿业企业给工人的免费服务能服务到洗澡、搓背、泡脚、洗脚的,连工人新换的衣服和洗澡的毛巾、沐浴露等等都是专人备好……”
不仅如此。
金徽矿业更是取得了世界矿业勘查“攻深找盲”的重大突破,攀登至采矿工艺科学开发的新高峰,实现了矿山无缝隙绿化美化,形成地下工厂、地上花园的生态矿区,被工信部评定为首批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也是甘肃省唯一的绿色工厂。
矿工们的洗脚区域。
“攻深找盲”,打开3.5亿年前地下宝藏的大门
金徽矿业在甘肃的矿业主体是位于徽县柳林镇郭家沟的铅锌矿,距离徽县县城40公里。
在金徽矿业岩芯资料馆,4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珍藏着郭家沟铅锌矿勘查矿业资源的大部分岩芯。穿行于盛放着这些采自大地岩层深处的岩芯的廊道里,参观者与初见矿区的绿水青山一样,再次充满了震撼。这里是大地岩芯的世界,仰望和目睹着海量的岩芯样本,不仅让人与大地深处的内涵来一次难得的对话,更让人看到了金徽矿业“攻深找盲”勘查矿业资源的非凡壮举。
金徽矿业岩芯资料馆里珍藏着郭家沟铅锌矿勘查矿业资源的大部分岩芯。
此时,一位陪同参观的金徽矿业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将所存岩芯连接起来,长度超过50万米,相当于从徽县到武威的距离。这一创举也被国内多所高校写入了地质勘查专业的教材。
郭家沟铅锌矿的勘察工作自2009年11月份至今,累计投入钻探工程40余万米,该馆存放了自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以来郭家沟铅锌矿普、详查阶段完成的246孔/21万余米岩芯,并存放了2015年——2016年井下勘探及生产探矿形成的46孔/5000余米岩芯。其库存规模之大,保管资料之完整在国内有色金属矿山都是不多见的。这些岩矿芯为发现、认识、开发郭家沟铅锌矿提供了第一手实物地质资料和详实的科学依据,也反映了为探明郭家沟铅锌矿所做的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和取得的重大地质成果。目前,尚有约20万米岩芯保存在金徽矿业的勘察区岩芯库中。
放在铅锌矿开采史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中国是最早发明炼锌的国家。古代称锌为“倭铅”。炼锌,据史料记载至迟在10世纪的五代就已能冶炼。贵州赫章志上即有该县妈姑地区在五代后(公元947年)开始炼锌的记载。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叙述,用炉甘石作原料,用坩埚冶炼。
然而,郭家沟铅锌矿矿业资源的勘查却耗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直至金徽矿业的到来,才叩开了这一沉睡亿年的资源大门。
参观者走进金徽矿业科技馆。
郭家沟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西秦岭褶皱带东段,勘区面积12.44平方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多家地勘单位曾先后在此做过地质普查工作,均未取得找矿成果。2008年后,金辉矿业聘请和组织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新老资料,对矿田成矿条件、控矿因素、产出特征、元素组合、岩相古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按照就矿找矿的思路,重新制定了深部“攻深找盲”找矿方案,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组织相关人员以成矿物质体为主要研究目标,对勘区作了地质剖面测量、地质草测、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大地电磁测深测量等,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勘查工作。
自2011年起,深部钻探工程大规模全面展开。深部探矿,不确定性因素多、技术难度大、勘查成本高,金徽矿业敢于风险投入,为科学勘查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2012年,已有14支钻探队伍、21台套钻探设备、200多名专业人员和施工人员夜以继日地投入施工,先后提交了多份专业详查报告。截止2015年上半年,累计已完成钻孔近400个,探矿投入之多、规模之大、时效之高,都是矿田勘察史上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