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看基层新变化】培养一个孩子 改变一个家庭
――静宁县教育扶贫工作侧记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宋振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静宁县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让每一名贫困子女上好学、有发展,让每一名贫困人口懂技术、会致富,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精准发力“拔穷根”。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在静宁,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雅的环境是学校。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脱贫致富梦,学校成了乡村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让山里娃不输在起跑线上
过去,静宁县很多村民不知幼儿园长啥样,城川镇大寨村也不例外。如今,走进大寨村幼儿园,孩子们欢快地在滑滑梯、跷跷板、小木马上嬉戏……教育扶贫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习惯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学前教育很重要。”39岁的贫困户刘会生,再不忧心孩子的教育了。他的一儿一女,现在和城里娃一样,享受上了学前教育。“一个在大班,一个在中班,孩子的保教费,幼儿园还免了。”说起这,他高兴地合不拢嘴。
不能让大山里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前,静宁县行政村幼儿园仅有3所。短短两年功夫,全县行政村幼儿园达到149所,其中贫困村幼儿园75所,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和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
为了让农村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2012年以来,静宁县累计投入资金12亿多元,统筹实施了文屏教育园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奠基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教育装备配置工程,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目前,全县184所小学、34所初中基础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全部达到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68个农村教学点得以保留、改造和提升。
发展农村教育,教师是关键。静宁县实施乡村教师“宜居工程”,设立县级“教育突出贡献奖”,提振乡村教师的精气神。同时,他们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和大片区、大学区区域联盟教研管理机制,构建了“联片互动、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协作提高”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格局。如今,静宁县农村学校实现了网络宽带校校通、电子白板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今年春天,大山深处的静宁县曹务乡唐山村村小学师生,终于告别了“一下雨就漏雨”的日子,搬进了崭新的校舍,早餐免费管饱还吃得好,除了学课本还有兴趣班。更令师生们意想不到的是,学校还破天荒地拉上了宽带,建起了电脑室、科学实验仪器室。打开以前从来没见过的电脑,信息网络为山村孩子放飞梦想插上了翅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幸亏有了教育扶贫的好政策,我女儿上大学的学费才有了着落。”静宁县界石铺镇四福村贫困户吕中社告诉记者。
这两年,吕中社就靠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给在外地上高职院校的儿子挣生活费。去年,当他的女儿考上陕西一所大学时,他发愁极了,两个孩子都上大学,钱从哪来?
给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的6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下,他的女儿实现了求学梦。
在普惠性政策基础上,静宁县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将教育惠民政策资助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资助、应助尽助。静宁县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学段全覆盖的贫困户学生资助体系。
县里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和学前幼儿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免补学杂费和助学资金、中职免学费和助学资金、省内高职院校免学杂费、大专(高职)及以上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类惠民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近3年,静宁县共落实各类惠民政策资金5亿元,确保了每一个学生不因学致贫、不因贫失学。
起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静宁县把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着力为农村学生托起“起点”。县里督促各部门、乡镇、村社和学校紧密联系,排摸留守儿童并全部建立档案,建立落实强制报告、控辍保学、排查解忧、结对帮扶等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长效机制。同时,探索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动员县域内企业扶持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创业致富,有效消除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而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让贫困学生家长就近安心务工、尽快脱贫。
职业教育点亮乡村致富梦
“是职业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静宁县双岘乡樊梁村贫困学生李军才从县职教中心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后,顺利与创业时代(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经过几年打拼,目前他的月薪已超过10万元。
在静宁,像李军才这样在职校学得一技之长、改善经济状况的农村学生还有很多。在教育扶贫的系统工程中,静宁县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从眼下看,职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短期内掌握一门技能,凭技术吃饱饭;从长远看,职业教育让一个学生乃至一个家庭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近年来,静宁县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走出了一条“扩规模、强内涵、提质量、促产业、带就业、增收入、能致富”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静宁县投资2.6亿元,建起了占地266亩的静宁县职教中心新校区。新校区,不仅仅是地方新了,一切都得以改头换面。该中心创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与省内外1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3+2”五年一贯制大专班、“3+4”中职本科贯通班合作办学,与30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实训化办学,打通了职业教育“立交桥”,使有升学意向的学生继续高层次深造,使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同时,还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就业援助机制,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学生实习、优先推荐就业。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业率100%,月薪均在3500元以上。
学技术、长本事,让贫困家庭有前途。静宁县还整合各类项目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中心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优势,每年开展劳务品牌项目、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6000多人次,使受培训者“务工有技术、务农有出路、创业有思路”。
种苹果、搞建筑是静宁人的拿手好戏。围绕苹果、建筑两大富民产业,静宁县在县职教中心设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和包括工程施工、工程造价、设备安装、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建筑类专业,每年为果品和建筑产业输送合格毕业生300人以上,培训果农和建筑从业人员1.2万多人次,使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和致富能手。目前,全县苹果产业和建筑企业年产值达28亿元和20亿元,其中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均为县职教中心培养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做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