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乡奏响农业发展新乐章
——临泽县改革开放40年农业发展综述
沙河镇花园村群众为蔬菜幼苗补水
甘肃农民报张娟谢国栋吕少锋
40年来,从“包产到户”解决温饱,到真正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每一项举措无不标志着枣乡的农业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
40年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大县、肉牛产业大县、蔬菜产业大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随着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投入大幅增加,科技推广力度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临泽大地逐步呈现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村居民生活逐年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
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增收致富路更宽
“以前我们只知道小麦套种玉米,现在好了,不仅有订单制种玉米为我们做后盾,蔬菜、葡萄、红枣、畜禽养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增收渠道,让我的收入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近日,临泽县沅裕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虎沅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农民朴实的话语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临泽农业结构调整的变迁。该县连续11年出台县委一号文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做精玉米制种产业、做强蔬菜产业、做大草畜产业、做优林果产业、做响戈壁农业”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富民增收多元产业,全县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9.2万亩,大田玉米(含饲用玉米、青贮玉米、酒精玉米、鲜食玉米)10万亩,蔬菜(含复种)10.5万亩,甜叶菊2.78万亩,芦笋、高粱、花卉等其他特色作物3.62万亩;大力推广红枣标准化种植,红枣栽植面积达13.2万亩,年产量2.68万吨,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临泽小枣”先后荣获“甘肃省十大名果”、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荣誉称号。充分利用县域气候特点和荒漠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葡萄产业,葡萄栽培面积达2.1万亩,其中,设施葡萄5800亩,露地葡萄1万亩,酿酒葡萄5000亩。建成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22个,肉牛饲养量达20万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种、蔬菜、草畜、红枣、葡萄成为临泽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特色突出、竞争优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五大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14.69亿元,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413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238元增长55倍。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以前大家种菜都是跟风种植,一哄而上,产品上市集中并且质量上不去,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引进了深圳丝路绿洲公司,在村上成立了鑫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光提高了蔬菜质量,农户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产业工人,大家不但有了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劳务收入。”近日,正指挥群众收获秋茬娃娃菜的蓼泉镇鑫源合作社理事长赵军说。
这是该县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所取得的喜人成果。近年来,该县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玉米制种、红枣、设施果蔬、高原夏菜、甜叶菊、葡萄、奶肉牛、肉羊养殖等特色优势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全县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63家,家庭农场345家,龙头企业32家。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平川镇三一村、蓼泉镇湾子村、板桥镇东柳村等7个村实现整村土地流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4.1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实用技术等要素融入农业,实现了带动小农生产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