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篇
“阿干照相”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相馆主人魏洁雄20多台老式相机想进展览馆
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一个回忆,它是人生重要时刻的忠实记录者,从前照相只能到照相馆,如今手机普及,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黑白照时代也迈向了色彩缤纷的摄影时代,照片再不仅是照相馆独有的标签。上个世纪70年代,在甘肃兰州七里河区,一家名为“阿干照相”的照相馆至今仍存有一架老式的木质照相机。67岁的魏洁雄从事摄影40年,他用镜头记录了时代的变迁。阿干照相馆的门面并不华丽,一共两层,整个墙体都是纯白色,给人一种干净、脱俗的清新感。而“阿干照相”四个规整的大字,为这家照相馆赋予了沧桑感和历史感。一走进阿干照相馆,记者就被满墙挂着的老相片吸引,特别是桌子上的黑白人物照片,很有老电影海报的感觉。据说,这些照片就是用海鸥牌相机拍摄的。
1
摄影师的黄金时代
一进门,身穿条纹短袖的魏师傅正在给两个中学生拍身份证照片,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魏洁雄,1978年入行,一直在阿干照相馆至今,如今身边的人渐渐转行,他却依然坚守。看到记者的到来,说起与照相的不解之缘,魏师傅便打开了话匣子。“那时候,我并没有学过照相,也不懂什么是照相,我就是个厨师。后来有个机会,推荐我去照相馆工作,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学习拍照,而是在暗房学习洗照片,每天一进入暗房就要待一天,但是还是更喜欢学习照相。”魏师傅说道。
回忆起最好的时代,魏师傅说那是1987年-2000年那段时间。1987年,刚出来的第一批身份证,都是用黑白相机拍的。那时候很多人都会来到照相馆,排队拍照片,忙的时候连换底片都嫌费时间。每一张底片还不能乱了,都要把序号编好,基本上都是一分钟一张。最红火的时候,外地的本地的人都来拍照,从早上7时起开始工作,半夜才收摊回家。到了现在,魏师傅主要为社区居民拍身份证照片和学生证照片。
“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给一些山里的村民拍照,我每天要背上一架海鸥120相机,来回走上几十公里的道路,帮助大家拍照。洗照片的时间还比较长,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好。”魏师傅说,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他这个曾引以为傲的技术行业。
2
最幸福的事:就是人们排队找摄影师照相
怎能不感到幸福?“上世纪70年代人们住的还是平房,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现在,家家户户都有钱,坐高档汽车,看液晶彩电,别墅盖得也不少。”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通过照片反映出来,从当年清一色大辫子、中山装,面对镜头羞涩的表情,到今天越来越时尚和个性,这让魏师傅既感慨又欣慰。
魏师傅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照相这个行业刚兴起,人们也开始接触黑白照片了。当时的人们很好奇拍照,尤其是过年、孩子们过生日、情侣结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排队来到照相馆照相。那时候一家人能去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可算是“小资生活”呢!
魏师傅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的照相馆门口总是排着长队,人们纷纷等候拍照。而照相师傅是最吃香的,每次拍照时,总有人给魏师傅递根烟,毕恭毕敬地说道:“师傅,拜托你了,麻烦照得好看点!”魏师傅告诉记者,这就是一种情怀。“每当翻看几十年前的照片,我都觉得它们很珍贵,会想起当年那些拍照的人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也许其中有些人不在了,但是看到这些照片仿佛又打开了尘封在心底的记忆。因为我知道这些历史的瞬间不会再重复了,相机是我记录生活和周边人、身边事的工具,积累起来的照片就是一段历史。”魏师傅感慨道。
以前照相,一寸照片是3毛6分钱,装有3张照片,现在是10块钱,装有8张照片。以前老式相机需要用胶卷,那时胶卷价格大约8元一卷,而胶卷需要妥善保存。比较遗憾的是,当年魏师傅拍摄的大多数关于阿干镇人文风景的照片已经遗失了,留下的只有存在于脑海的记忆。
那时候的相机是机械胶卷式的,胶卷保存不易,对温度、感光度都有要求,冲洗时还要去暗房,假如一不小心胶卷曝光,这组照片就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