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助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陈元龙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广大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动全省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批批立足现实问题、富有创新洞见和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表现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全省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繁荣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省还面临着脱贫攻坚、经济增长质量变革和经济社会深刻转型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需要我们坚持创新探索、积极实践,统筹推进省内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努力把我省建成整体实力位居西部前列乃至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强省。
一、以正确政治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社科联是推动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自觉将其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全过程,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根本立场,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要发挥社科界理论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在全省重点理论网站、刊物及新媒体平台开辟专题专栏,组织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挥理论陇军在线网站、微信公众号、理论刊物作用,及时推送阐释文章,回应需求、解疑释惑、增进共识,推动党的理论和中央战略部署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三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要引导全省社科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学术活动、刊物、网站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社科阵地成为引领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二、以更加宽广视角,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
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确保社会科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充分发挥甘肃历史文化丰富的独特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根基更坚实、特色更鲜明、影响更广泛;必须充分发挥社科联“联”的优势,探索“联”的渠道,做好“联”的文章,以宽广的视野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通过活动创造活力,通过平台搭建载体,通过品牌产生影响,实现人文社科工作有作为有地位、有活动有活力、有创新有发展的良好局面;必须团结凝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广大人文社科工作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哲学社会科学永葆生机
面向未来,在促进全省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面向我省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紧紧围绕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永葆生机活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更多体现时代风貌、甘肃特色、群众愿望的优秀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提出专业化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等问题研究,探索甘肃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四、以创新发展眼光,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繁荣
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拓展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渠道,探索建立社科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部门对接机制,积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体系,充分发挥项目、课题、评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重点课题、重点项目、重要学术活动的扶持力度,围绕重大研究课题组织开展联合攻关,不断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广大社科工作者追踪学科前沿问题,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应用对策研究。建立社科联课题立项资助制度,征集决策部门需求,列出选题,整合力量攻关,力争每年出一批有理论价值、能推广应用的重大研究成果。加快建立完善基层社科课题管理机制,鼓励基层社科工作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协助解决好科研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制定好评奖评优制度,让人人劳有所得,让科研工作者感到公平公正,从事科研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作者系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