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篇
藏品变化折射百姓生活变迁
杨楠展示珍贵的档案资料
承包合同证
购买商品的购物证
煤炭供应证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中断了多少年的民间收藏又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热。无论是陶罐、玉器,还是票证和民俗物品,在兰州许多寻常百姓人家都有收藏。
这些民间藏品让藏家们学习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从中享受到寻觅之乐、获得之乐、把玩之乐、研究之乐、交友之乐。同时,通过这些藏品还反映出近40年来百姓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兰州晚报记者彭维国/文 记者甘霖/图
“收藏的最终目的是传承”
在兰州的收藏行业中,杨楠是一位比较知名的藏家,他已经从事收藏30多年了,以收藏纸品和彩陶为人们所知。
当初杨楠进入收藏行当还缘于母亲。他的母亲杨凤兰是一位素养高、文化保护意识强的知识分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新疆退休后回到家乡,看到大量的彩陶在民间流落很是痛心,为了保护就开始收集彩陶。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境内的首次考古调查时,在临洮发现了第一个古文化遗址——辛店遗址。而杨楠的老家正是在辛店。当时,在兰州上班的杨楠受母亲的影响,开始接触收藏,并慢慢地喜欢上了收藏,随着收藏的彩陶数量增多,他开始对彩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着重收藏辛店文化类型的彩陶,研究地方历史文化。
在收藏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的历史文物,杨楠深感自己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不足,他又开始找书籍资料进行学习,由此涉足纸品收藏。各类古籍、票证、档案文书等越收越多,杨楠从中发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因为他平常在做收藏时,比较关注甘肃的历史文化,于是就有意识地搜集整理甘肃本地的各类纸品资料。除了个人进行研究之外,杨楠还为许多专家学者提供研究资料,有不少研究甘肃地方历史文化的学者经常去他那里查询,杨楠也总是非常配合。他对个别收藏者唯利是图的做法很不赞同。他认为,收藏这些历史资料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历史、研究所用,收藏的最终目的不是占有,而是传承。
为了更方便、更直观地展示、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早在10年前,杨楠就与母亲成立了辛店文化收藏馆,展示辛店文化类型的彩陶,这也是甘肃省第一个民间收藏的展示馆,得到各方面的好评。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他的藏品种类涉及辛店文化彩陶、地方文献、红色文化、老照片等,共有1万余件,包括了书籍、报刊、图册、信札、老照片、老档案、邮票、票证、单据、合同、契约、烟标、商标等各类的纸品收藏。为了更好的宣传展示,杨楠最近正在筹划成立一个博物馆,将这些历史资料展示出来,同时供研究人员查阅。
从收藏中感受到愉悦
杨楠开始纸品收藏后,鉴赏、收藏水平提升很快,他逐渐开始进行专题藏品收集,目前收藏了1800多种期刊创刊号,收藏了很多地方文献,其中许多藏品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记者采访时,他出示了一套科举考试的藏品,其中有古代学子的书籍、试卷,还有甘肃举院考生进考场的凭证,还有一个更独特的藏品,就是古人科举考试时作弊用的袖珍书。这是一套珍贵的历史资料,是杨楠经过多年的积累而凑齐的系列藏品。他介绍,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正在至公堂筹建科举考试展示馆,这套科举考试的历史资料将来可能要在那里永久展出。
杨楠的每个藏品,都有一个故事。他收藏的《人民画报》创刊号,被藏家称为“珍品”。杨楠之前已收藏了很多期《人民画报》,惟独没有创刊号。那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7点钟准时到张掖路隍庙去寻找,生怕错过。终于有一天,在一家摊位前发现了创刊号,但摊主要价非常高,他连续3天耗在那里,才最终如愿以偿。提起这段往事,杨楠回忆说:“《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综合性摄影画报,以英、俄、法、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文字面向世界发行。毫不夸张,拿到创刊号后我兴奋地睡不着觉。收藏中的波折难以言说,但我也享受到了愉悦与满足感。”
小票证见证40年生活变迁
在杨楠的收藏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的收藏品很多,分为各类不同的系列。今天的收藏品就是昨天的历史。通过杨楠的收藏,40年来的变化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有改革开放初期有关兰州开放市场、放开生活用品价格的文件和相关物证;反映引进外资、个体万元户等重大事件的物品;还有反映市民文化生活的影像、图片资料;记载市民生活的历史照片、毕业证、纪念册、旅游门票、电影票等。对于粮票、购物证等票证,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何物,可在当年物资匮乏的时代,这些票证事关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等生存问题。
杨楠感慨地说,如今商品非常丰富,票证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时,收藏保存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物品,可能见证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