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户拆迁户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齐兴福
6月20日16时许,在一阵机器轰鸣声中,甘州区土塔巷11号的几间老屋轰然倒地。甘州区大佛寺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程永东握住82岁房主刘兰英的手激动地说:“刘奶奶,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谢谢您对城市建设的支持。”
这是甘州区大佛寺景区拆迁区自愿搬迁的第52户拆迁户。然而,过去的大半年时间,这处小院内外,拆迁者与被拆迁者之间却上演了一幕幕“情节曲折”的故事。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名胜古迹,寺内卧佛为国内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2003年,大佛寺南北两侧43亩的棚户区被规划为大佛寺景区佛教历史文化体验区,包括土塔巷11号在内的400余户居民需要搬迁。2006年、2010年,甘州区政府曾两次启动这片区域的拆迁工作,但仍有58户居民不愿搬迁。2016年11月,第三次动员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工作分工,土塔巷11号的动员工作落在了拆迁组工作人员雒建红、张秋香的身上。然而,第一次上门,两位女同志就红着眼圈回来了,“一提拆迁,老奶奶连门都不让进,根本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
第二天,程永东和拆迁组组长屈铁军等人一起来到了刘兰英的家门口。“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搬什么搬?往哪里搬?”刘兰英又一次让他们吃了闭门羹。“拆迁动员就是个磨嘴皮子的活,没有十次八次肯定不行,我们一定要耐下性子。”屈铁军这样给同事们打气。
土塔巷11号有两道门,里院是木门,外面有一扇篱笆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雒建红和张秋香一有时间就往这里跑,但她们连第一道篱笆门都进不去。
进门行不通,只能想其他的办法。拆迁组了解到,土塔巷11号的房主是刘兰英的弟弟刘新民,此前,为了照顾残疾的弟弟,刘兰英一直居住于此。2016年,刘新民去世后,刘兰英有时会住在附近另一个小区的楼房里。
春节后的一天,雒建红和张秋香敲响了刘兰英楼房的门。这一次,老奶奶给她们留了一道门缝。门开一条缝,希望在里面。但刘兰英只字不提拆迁的事,只是一个劲地向她俩反映自己以及家里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刘奶奶固执得很,说话的时候根本不让别人插嘴,我们只能安静地听。”这一听,就是4个多小时。
这一次,虽然没有提拆迁的事,但能和刘奶奶坐下来说话,雒建红和张秋香的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铁要趁热打。此后一段时间,拆迁组多次派人前往刘兰英的住处,耐心地给她讲政策、说道理,老人也罗列了十多条历史遗留问题,要求他们解决。
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一次次失望而归,但拆迁组工作人员没有灰心。6月,拆迁区的58户拆迁户已经搬走了51户,刘兰英能不能成为搬迁的第52户?
夏日临近,张掖气温骤升,但拆迁组对刘兰英的动员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上午找不到人,下午再上门,白天见不着,晚上再继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月中旬的一天,刘兰英突然说:“哎,你们这些娃娃也不容易呀,你们一口一个奶奶地叫我,我也不忍心为难你们呀。”这天,刘兰英第一次认真地研究起了政府的拆迁补偿政策。
6月20日上午,刘兰英在几位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大佛寺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处办公室,正式商谈拆迁事宜。
下午1时多,双方签订自愿拆迁协议。3个小时后,土塔巷11号正式拆迁。土屋倒地的瞬间,难舍故土的刘兰英眼眶微微发红。她拉着雒建红和张秋香的手,在房屋废墟前合影留念:“大佛寺是我们张掖人的脸面,虽然住了几十年了,但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了大佛寺景区的建设……这段时间,让你们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