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陇原新变化 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阳坝的路

时间:2018-10-25

【陇原新变化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年】

阳坝的路

燕兆林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网络。道路的变迁就是国家变迁的一个缩影。

1992年冬季的一天,我在康南山区的白杨乡政府工作期间,首次去朋友的家——阳坝宋沟村。那次是乡里组织乡村干部赴此村参观茶叶种植,学习借鉴该村发展茶叶产业的经验做法。当时是乡政府借用的4辆130汽车载我们26名乡村干部进村的,跃入眼帘的是一条坑洼不平的满是泥土的山间小路,仅供130汽车凑合通过,在泥泞的土路摇来摇去摇了近一个多小时,才走到朋友家的村上。后来的年月里也断断续续地去过几次。每次去与村民们聊天,都会听到村民们说起有关村道的愁肠事。

2010年以后,听闻朋友家乡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快,不时在省级、市级电视新闻和报刊媒体上拜读有关朋友的家乡发展变化的图片和文字消息,尤其是进村道路和入户道路的变化很大。龙年初夏的一天,我们乘车从县城出发至朋友所在的阳坝镇宋沟村。一路顺燕子河而下,时而翻山,时而爬坡,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康阳公路向南驶去,车走了两个小时就到了阳坝镇,后又走了二十多分钟的时辰到达宋沟村,站在光洁的水泥村道上,望着已硬化且笔直的村道和蜿蜒盘旋的入户道路,我百感交集。这是朋友家乡几代人的希望与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新修筑的村道两旁的茶园里,由于道路畅通了,采茶机已驶入田野,正在茶园里来来往往地采收鲜嫩的茶叶,运载菜叶和往返拉运农副特产品的车辆在村道上行驶……村道的修筑,已经开始改变这里乡亲们的生活。在朋友家年近八旬老人的讲述中,让我们回想起一个个印象,记忆犹新。

据老人讲,在四十年前,咱们宋沟村的群众是这样形容村道的:“出门三无平地,不是上山就下河”“隔河能叫喘,见面得半天”“走路攀壁牵藤枝,不慎失足下深渊”。村里地形高低起伏,弯弯曲曲,造成了村民房舍建设随意性大,散居在山梁上和沟谷里,村民行走的路一般是自然形成的便道,排水不畅,下雨后村中小径长期积水,道路泥泞,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清晨,农民兄弟肩挑农副特产品行走在村间的小路去赶集,深更半夜赶集返回,获得微薄收入,谋求生计。后来又变成手拉车行路,手拉车载着毛竹、核桃、药材、粮食赶集,收入甚微。那时候,通往村里的一条沿着沟谷而建的粘泥路,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相连。路面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坑坑洼洼,积水泥泞。特别是在夏秋汛期受到暴雨洪涝的冲刷,有时出现崩缺,造成人车不能通行,给这里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道路制约,车辆和客商无法进入村里,因而只能是人背畜驮出售农产品。道路不通,严重制约着村子的经济发展。后来老人家的儿子,也就是我如今的朋友,当了村主任后,组织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开山炸石,挑灯夜战,苦干三年时间,为村里新修了一条砂石路,一改宋沟村人背畜驮的历史。大小车辆可以行走了,农民兄弟不用起早贪黑赶路赶集,商贩可以驾车到村上收购农副产品,农民也可以乘小货车进入城乡市场直接销售农副产品,经济收入增加。

2010年以来,镇村两级组织紧抓国家和省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这一历史机遇,在市县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的支持下,先后投入360万元,改建、拓宽、硬化一条长6500米、宽7米的水泥路及通往四个村民小组的入户道路8条,连接乡道、县道的康阳公路,外地和县城大小车辆直达村上,大大缩短了县城与乡村的距离。村道畅通,乡亲们实现了几代人的百年梦想,路通财通,乡亲们将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宋家沟村如今已修建成9条通村联外、通社联户的平坦水泥路。村道连接乡道、县道贯通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各种各样的车辆行驶便捷地进入村里,信息流畅,货物畅通,偏远村落传入现代文明,传进科技文明,传送市场信息,促进农民使用科学技术知识,农村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愚昧变为文明,由落后变为先进,由贫穷变为富裕,成为甘肃有名的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乡村。全村82户农户中,有80户农户住进了砖混结构二、三层新楼房或农家小别墅,82户有了程控电话,82户农户有了手机、彩电、热水器等生活日用品,空调、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高档电器家具逐渐进入大部分农家,私家车也走进了50多家农户。农民兄弟乘着私家车或骑摩托车到镇上农贸市场购买新鲜蔬菜水果,追求美味佳肴,追求穿着时尚,成为现代潇洒农民。这都是村道变迁带来的幸福。

宋沟村村道的变迁是我国西部山村村道变化的缩影,也是康县350个村的村道变迁和甘肃省1.63万个村村道建成,连接乡道、县道、省道、国道,交通发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折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唱响农村道路交通大建设的一曲赞歌。

  • 上一篇:甘肃省科技宣传与政务信息工作者集中“充电”
  • 下一篇:兰州晨报热线96555将继续为您“嘘寒问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