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崇信县西刘村“多条腿走路” 告别“零收入”

时间:2018-10-25

【关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之六】

西刘村“多条腿走路”告别“零收入”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朱宇鲲

崇信县新窑镇西刘村地处该县南端山区,全村辖4社164户664人。过去,由于村里没有集体资金,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很多村级事务无法开展。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92人,贫困发生率57.82%。

穷则思变。近年来,西刘村党支部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依托项目支持,探索形成光伏发电、项目扶持、产业带动、土地流转、“三变”改革等多种发展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7年,西刘村村集体经济终于“破零”,今年预计收入5.3万元。

开办“农家乐”盘活闲置资源

如今的西刘村,整洁的村道,新装的路灯,和两年前判若云泥。

顺着村道一路往南,便来到了村里的“农家乐”。昔日的荒沟,现在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西刘村土地面积广阔,但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多是老人,导致大面积土地被闲置,成为荒地、荒沟。为此,村“两委”认真研究,通过招商引进崇信县绿源美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租赁平地18.2亩,荒地荒沟181.8亩,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配套林下养殖、休闲娱乐、红色旅游等项目。

2017年10月,西刘村依托帮扶单位衔接争取了10万元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以“农家乐”为承接主体,与绿源美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入股合同,每年保底分红1万元。

同时,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以集体所有土地、农村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分红”的方式,将基础设施折资入股381万元,按照绿源美占60%,村集体占40%的比例分红,年均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00元。

今年7月,村里依托15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项目资金,在西刘村东刘社斜沟建成跑马场一处,由崇信县绿源美生态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年均保底分红1.5万元,归村集体经济所有。

依托优势产业“多条腿走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依靠外力,更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西刘村党支部书记赵建云说。

在学习考察了徽县大河店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贵州六盘水农村“三变”改革等多地的经验后,西刘村研究决定在盘活现有资源资产,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依托现有优势产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西刘村素有养牛的传统,但以农户分散式饲养为主,每户最多养两三头。

出栏一头牛顶多能赚2000元,群众增收致富步伐缓慢,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

带着这个问题,村委会成员走村串户,并召集老党员、致富能人征求意见。几经努力,西刘村最终确定通过扩大肉牛养殖规模,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7年,西刘村成立了和顺红牛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集中养畜温棚14座,青贮池14个,配备消毒池、办公用房等相关设施。

“用手推车把饲料从青贮池运送到牛嘴边,仅需要几分钟,和传统养牛方式相比,省时又省力。”在合作社里,养牛大户王崇华一边喂牛,一边夸赞这种新型养牛方式。他介绍,合作社现有80多头牛,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加入到合作社的13户群众中有9户是贫困户,户均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壮大村集体经济仍在路上

“把光伏板放在房顶就能发电,还能卖钱?”处于大山深处的西刘村村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好事。

今年上半年,在帮扶单位的协调下,西刘村成立了崇信县鑫和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及村集体所有建筑物具有采光条件的院落、屋顶,建成4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1座,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上网发电收入归村集体经济所有。6月建成后,7月并网销售,如今每月收益1250元,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

“一个村党组织能不能凝聚群众合力来脱贫致富,说话有没有分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困难,办了多少实事。”赵建云对此深有体会。

今年7月,连续几场大雨造成茶沟社山体滑坡,道路中断,140多名村民无法出行。村委会研究后上报新窑镇政府,从村集体经济的资金里申请了修路专项资金,就近雇了一台铲车,半天时间,路通了。9月初的一场大雨冲断了通往崾岘社的便桥,西刘村动用村集体经济资金8000元,便桥很快得到修复……

这一切,让西刘村群众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入股经营引进的‘农家乐’每年收入21000元,光伏发电年收入15000元,荒坡地出租20000元,养牛合作社年收入2000元……”西刘村“两委”干部们盘算着今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心里乐开了花。

从两年前的“零收入”到现在的5万元,西刘村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路上,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 上一篇:今冬流感疫苗供应偏紧 兰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接种之前需咨询
  • 下一篇:精准发力拔“穷根”――关注贫困县脱贫摘帽之永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