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依托品牌“发羊财”
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王瑞
“踏平了山路唱山歌,唱起那牧歌牛羊多;唱不尽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金秋十月,行走在会宁大地,天高云淡、百草丰茂,偶尔从山塬掠过牧羊人高亢欢快的山歌,让人倍感这块古老土地焕发出新时代气息!
会宁县境内山塬广阔,饲草丰富,气候凉燥,发展肉羊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会宁县立足资源优势,依托政策支持,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发动群众“家家去种草,户户搞养殖”,让广大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发羊财”。
山羊,在会宁当地称为“驹里娃子”,因域内沟壑错纵交织,驹里羊饥食药草,渴饮涧水,在这种纯粹、自然的环境下产出的羊肉,品质好、口碑佳,深受消费者青睐。
土门岘镇位于会宁县北部,这里山大沟深,遍地饲草,养殖山羊是该镇的传统优势。
安坡村村民蔡学文有着三十多年的山羊养殖经验,这几年他借助国家扶贫贷款政策支持,在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动员帮助下,蔡学文家的山羊养殖规模由最初的几只发展到了现在的七八十只。他告诉笔者:“一年下来大概能繁殖150只羊羔,收入在3万元左右。虽然收入可以,但还不理想,因为销售主要靠当地的羊贩子贩运,压价比较低。要想有更高的收益,需要对接更大的市场,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有品牌才能形成更高的附加值。”
这句话,说到了养殖业赚钱的点子上,也是当地广大养殖户的共识。为解决这个问题,土门岘镇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土门岘镇地标驹里娃子羊肉”品牌。同时,积极引进甘肃融和水生餐饮公司,签订订单协议,配套建设“土门岘镇订单驹里娃子扶贫车间”,打破老百姓单一贩运的短板,在收购、屠宰等方面增加养殖的整体收入。
“以后有公司收购羊,不用自己开着三轮车向羊市场跑,不用再跟羊贩子讨价还价。甘肃融和水生餐饮公司每斤收购价还高于市场5元,既省钱又省心,并且还挣钱,仔细一算比去年要多挣1万多元钱。”笑得合不拢嘴的蔡学文对笔者说。
其实,在企业和养殖户的合作中,得实惠的不止贫困户,企业同样在品牌的支撑下有钱挣。甘肃融和水生餐饮公司董事长孙金生告诉笔者:“依托会宁‘中国肉羊之乡’的品牌,公司对土门岘镇驹里娃子羊肉食材进行了专门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历时近半年的时间,创立了驹里娃子开锅羊肉,自开业以来,已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贫困户收入,感觉到很有意义。”
没有品牌,就没有身价,要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要让农畜产品形成自己的地域品牌。近年来,会宁紧紧围绕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的目标,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发展战略,连续八年实施草畜产业建设“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提质增效年”活动。今年又开展了全产业链建设年活动,实施会宁牛羊肉上京、进津、入沪活动,通过久久为功,会宁草畜的品牌已逐渐声名鹊起。
“为增加贫困农民依靠养殖致富的信心,县上出台政策,每引进1只良种基础母羊,政府配套补助1只基础母羊,同时对肉羊养殖达到20只的贫困户,每户享受2500元的资金补助,连续补助4年。”会宁县农牧局负责人告诉笔者。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目前,会宁县肉羊养殖户已达到近3万户,其中贫困户占50%,全县基础母羊存栏量达到80多万只。依靠树立品牌、精细化管理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中国肉羊之乡”会宁的肉羊产业已闯出一条品牌化、高质量、全辐射、增农收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