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富民产业结“富”果
甘肃农民报通讯员豆娅妮
今年,宁县继续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广“331+”产业化扶贫模式,破解脱贫攻坚利益联结难题,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收入上了双保险
“我因为患病,没办法外出打工,家里也有7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在海升打工一年收入7000多元,对家庭状况改善非常大。”宁县海升“331+”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初期,焦村镇高尉村村民荔克宣就把自己家的4.5亩地以每亩500元钱流转给了扶贫基地,因为早年学习修车时发生意外,做了脑部手术,不能外出务工,基地建成后他就在苹果园里打工,让他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宁县海升“331+”产业扶贫基地,总面积1.66万亩,海升集团负责建园、管理、品牌和销售,县政府成立聚农资金专业合作社,发挥组织农民、股份合作、民主管理和桥梁纽带等优势,代表股东履行职权,监督企业运行,形成了“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良好机制。
政策资金双扶持脱贫路上信心足
“我家今年养了25头羊,种了50亩玉米,栽了15亩丹参,通过县上的扶贫政策共落实奖补资金2万元,我本人也参加了乡镇举办的种植培训,提高了种植技术,两个孩子也有助学金。通过这一年的努力,我的脱贫决心非常大。”焦村镇半个城村的贫困户姬升银因患病致贫,儿女均在上学,家里的重担都落在妻子刘玉梅的身上,在帮扶干部王政军的帮助下,她认识到养羊是见效快,生长周期比较短的产业,她和丈夫抓住这一特点和产业奖补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养羊产业,同时,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了产业产量和价格较高的丹参和玉米,获得了丰收。
立足优势产业做大富民产业
近两年,宁县紧紧围绕“2019年稳定增收,全面巩固提升,整县脱贫摘帽”的总目标,实行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的“菜单式”扶贫模式,在把牢“三个百分之百”的前期下,严格“四类分类”标准,分类施策,精准到户。随着加快实施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推进行动,宁县坚持以合作社建办、“331+”扶贫模式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为出发点,使苹果变成"摇钱树”、肉羊成为“喜羊羊”、瓜菜变成“聚宝盆”,药材变成“钱串串”。走出了一条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富民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富民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规范化合作社528个,举办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44期10162人,落实产业培育891户,兑付瓜菜、中药材及其他种植业奖补资金561.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