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务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基础设施扶贫
11月14日,安定区香泉镇陈家 村一个学生从新建的房前经过。近年来,安定区落实通畅工程、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接通自来水363户,硬化道路15.5公里,改造危房141户,易地扶贫搬迁93户,改善了村容村貌。本版图片由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张子恒拍摄
11月15日,帮扶干部在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入户帮助村民调试光伏电板。今年以来,临夏市扶持500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每户每年可新增光伏发电收入2300余元。
两当:夯实脱贫基础谋发展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陈多 通讯员 王芳
初冬时节,走进两当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村每户,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民居整齐划一,一个个文化广场功能完善,一道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这样的场景放到3年前,想都不敢想。通过几年的发展,交通改善了,环境变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提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两当县站儿巷镇管江村党支部书记赵志宏感慨万千。
管江之变,是两当县补齐发展短板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两当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坚持把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基础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现在坐在家门口就有人上门收购土特产,根本不用肩扛背驮地往山外运,一点都不愁卖。”说起现在的生活,管江村村民卢小军脸上满是笑容。
管江村位于站儿巷镇南部,前些年由于道路不畅,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管江村成了两当县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
“以前到镇里最快也要3个多小时,有时一下大雨河水上涨,根本出不去。”回忆起过去,卢小军看着穿村而过的河流连连摇头。
作为农村经济的“生命线”,交通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保障。立足于此,两当县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整合资金,利用国开行贷款,集中开展建制村道路硬化、连户路硬化、群众院落硬化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农村公路1150.9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组道路硬化率达到85%。
对于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的曹进学一家来说,最大的“获得感”就是家里通自来水了。
“原来都是挑水吃,如果遇上下雨天,挑水很不方便。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既方便又卫生。”曹进学一脸满足地说。
近年来,两当县围绕脱贫硬件指标,以项目整合资金,将帮扶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整片区推进,集中开展有安全饮水、有安全住房、通动力电、通宽带网络等工作,特困片区合力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以前,干完农活,吃完晚饭,村里人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就是串东家走西家拉家常。现在有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村民们读书、看报、跳舞、健身,业余生活丰富多了。”曹进学说。
在脱贫摘帽攻坚战中,两当县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水平,群众文化“获得感”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全覆盖,还筹办了2018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广泛开展太极拳、广场舞等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这些年,村里实施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村民都看在眼里,大家的‘精气神’明显足了。”曹进学说。
除此之外,在推进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过程中,两当县严格落实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因贫辍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孩子上学不愁了”“看病方便了”“山旮旯也能看上电影了”……群众口中一句句简单的话语,成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