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暖农家
——凉州区帮扶干部群体扫描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凉州区把脱贫攻坚与行业部门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帮扶力量相融合,创新帮扶方式、凝聚帮扶力量,形成多方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全区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武威日报记者 张尚梅 孙丽娟 韩筱蓓
深入群众 摸清村民家底子
张国华是凉州区就业局一名干部,自2015年11月来到凉州区金山镇炭山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以来,她就把炭山村当成了自己家。
3年多来,张国华入户时把“你家”变成了“咱家”,说群众话、唠群众嗑,把自己彻彻底底变成了“村里人”。
炭山村因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群众“等、靠”思想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本着“不让一位困难群众受冷落,不让一个困难家庭掉队”的原则,张国华和队员何富才及镇、村干部一起,深入细致地对特困群体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他们的真实家底,分类建立了工作台账,通过采取经济救助、生产帮扶、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救助措施,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张国华的手机里,存有200多户农户的电话号码。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3年来,炭山村新修了道路、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文化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27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到金山镇集中收缩式安置移民点,住上了新房。
张国华只是凉州区帮扶干部的一员。近年来,像张国华这样的凉州区驻村帮扶队员有446人,包括帮扶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和镇包村干部,他们组建成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85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摸穷底、真帮扶。
扑下身子 探索扶贫新路子
2017年10月的一天,武威第十中学的10名优秀教师赴武威第十一中学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给山区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我喜欢这节数学课,老师的教学让我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武威第十一中学九年级学生张红霞说,武威十中老师给他们上的《弧与扇形的面积》一课,让她记忆深刻。
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是结对帮扶活动的重要内容。凉州区坚持精准扶贫与行业部门工作相结合、与社会帮扶力量相融合,积极动员和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今年45岁的李登华是原谢河镇石岗村七组村民,家里3.6亩地一直种植效益不高的玉米,家庭生活困难。为了使李登华家尽快脱贫致富,凉州区畜牧兽医局干部王新华鼓励他们发展以日光温室、暖棚养殖为主的富民产业,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设施建设、良种繁育、饲养管理、安全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指导与服务,确保生产的合理性、发展的长效性。
在王新华的不懈努力下,李登华一家不仅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得到了救助,还移民搬迁到邓马营湖,开启了新生活。
凉州区采取多种帮扶措施,让干部走下去,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帮扶措施,真扶贫、扶真贫、扶到根。选派8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为贫困村幼儿园配备教师110名,选派13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贫困片区中小学送教下乡,选派154名城区医院执业医师到贫困片区乡镇卫生院开展多点执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全区239名党代表、614名人大代表、169名政协委员、38名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86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帮扶资金150.95万元,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走出机关大院、走进农家小院,与村干部共话集体经济发展,与结对“亲戚”共聊家长里短,与有关部门共商脱贫大计,带着真心与真情、关怀与暖意,干群距离变得更近。
沉下心来 贴近群众办实事
“多亏了帮扶工作队,家里的困难得到了解决,我也能安心务工了。”“现在的村庄多漂亮,有路灯,有花坛,有广场,还有致富产业。”……在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村民口中,满是对帮扶干部的感激之情。
自凉州区全面推进“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各区直帮扶单位创新扶贫工作载体,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帮扶活动,用一句句贴心的话语和一件件暖心的实事,给老百姓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凉州区开展帮扶干部“结对扶”,由27个市直单位和115个区直单位帮扶85个贫困村,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帮扶单位全覆盖。实行机关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全区7260名干部帮扶20631户贫困户,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2015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为贫困村争取项目602个、落实资金6.03亿元,为贫困群众办实事22436件。扎实开展“百村万户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召开群众知情会1108场次。大力推行“支部+N+贫困户”党建扶贫形式,组建贫困村产业链党组织24个,培养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255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头人100名,选派85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和移民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全区贫困户早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