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礼县:两代交通人眼中的变化

时间:2018-11-24

两代交通人眼中的变化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明娟

今年79岁的独耀奇老人,是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1957年招工当了公路养护工,1958年转正。

日前,记者跟随“改革开放40年甘肃运输发展成就”采访组,沿着平整干净的村道硬化路,来到独耀奇老人的家中。

走进院落,高大气派的门楼,宽敞明亮的瓦房,绿树掩映的院落,处处展示着独耀奇老人的幸福生活。

谈起公路养护,独耀奇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刚上班那会,礼县还没有一条柏油公路,从天水徐家店到礼县县城,72公里的省道,道路状况很差,全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养护也很辛苦,全靠人工,养护工具主要是扁担、铁锹、镢头、架子车等,一个人日常只能养护一公里左右。养护工人住的全是破旧的土坯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礼县开始分段修建柏油公路。1980年左右,徐家店至礼县公路断断续续实现了30公里的沥青硬化路。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公路养护提出‘四化’要求:桥涵永久化、路面黑色化、养路机械化和路边绿色化。这‘四化’在之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快得到实现。”独耀奇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的公路养护交通工具、施工机械、养护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养护现场靠步行,八十年代靠自行车,九十年代靠拖拉机,到了2000年以后,有了通勤车,公路养护越来越高效和便捷了。

独耀奇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在当老师,老二在礼县路政系统工作,老三独小军,2001年从甘肃交通学校毕业后,到礼县盐关公路管理段工作,参加一线公路养护。子承父业,一家两代人成了养路人。

“我刚参加工作那阵,公路养护投入人力多,可效率低。现在,养护机械越来越多,道路清扫、护栏清洗、土方清理都实现了机械化,一个人的日常养护可以达到5公里。”独小军说,“以前没有机械化,一下大雪交通就会阻断。现在有了融雪剂、清雪车,每逢下雪天在重要路段铺洒融雪剂,及时清扫积雪,短时间内就能恢复通车。冬季养护工作量大,机械化作业使养护效率大大提高。”

礼县公路管理段党支部书记董志文坦言,“现在的公路养护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养护设备有了大的提升,养护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目前礼县公路管理段有职工70多人,段上有食堂,一人一间宿舍,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还有活动室,工作生活条件和从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甘肃交通真是大变样了!2015年礼县通了高速公路,去年宝兰高铁建成通车,现在从天水坐动车到兰州,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独耀奇老人高兴地说。

  • 上一篇:甘肃兰州供电公司打响脱贫攻坚配农网改造升级“攻坚战”
  • 下一篇:九年坚守 就是为了让爱延续 一碗饺子温暖一座城活动再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