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产业扶贫: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俞树红
11月24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庆阳,虽是初冬时节,但到处充满生机,感觉不到寒冷。不论记者走进宁县,还是庆城县,产业扶贫深入推进,新一代农民不再以耕田而为,他们有的在“扶贫车间”成为“工人”;有的在阿里巴巴168网购平台上“走南闯北”买卖苹果;有的入股参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开店铺做生意……
海升果园让农民当工人
四年前的宁县焦村镇高尉村,还是家家户户承包的责任田,大多一户一小块的耕种,种点小麦、玉米,农民日子过得都很拮据。
“这么大的苹果庄园全部用机械,想都不敢想能在这儿打工。”60岁的村民高治甲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农场乐呵呵地说。
高治甲一家5口人,他家10亩良田全部流转给海升果园,土地流转后一年一亩地保底分红500元,10亩地最少有5000元收入,他与爱人也在果园打工。
“好得很,一个月有2700元,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少说也有两三万元,年初刚把多年前的农资贷款还清。”高治甲说。
村民万小丽家里的5亩地全部分流,她还拿出3万元入股,当起了股东,一年1万元保底分红1680元。
“以前种小麦、玉米不挣钱,现在土地分流了,就来自己的土地上打工挣钱,供两个娃上学。”万小丽开心地说。
高海峰是农机手,开大型耕机,从农机车库走出来他说:“你看,这十多台大型农机都是用来耕地的,果园全部机械化。”
海升果园老板高云峰在谈到土地流转时坦言:“高尉村10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给我们做果园,土地流转后,农民没有土地耕田,就来庄园打工,长期干、临时干都行,我们从根子上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
“扶贫车间”带动农户发展果业
同样做果品产业的宁县庆新庄园,不仅自己做合作社,还是我省专门在网上卖苹果的销售公司,他们把庆阳的苹果从网上卖到全国。11月24日,记者在网店前台看到,电脑旁边40厘米高的订单摆满了两张桌子宽的台面,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已卖出订单3000多个。”
甘肃庆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李守业表示,2014年公司与阿里巴巴1688合作,专门从事网销苹果,这几天,一天从网上可以销售10万公斤,去年一年网销2万吨。
该公司还成立了甘肃宁县庆新庄园和宁县新庄兴庆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记者在宁县果业局局长范红年带领下,现场参观了该公司的“扶贫车间”,看到贫困户在车间分拣、装箱、发货,忙得不可开交。
范红年边走边说,这是县上扶持的最大电商,他们不仅做“扶贫车间”,网上卖苹果,还做合作社,流转土地317.6亩,公司吸纳贫困户450名就业,有1073人入股成为股东,直接带动1500多户农民从事苹果产业从中受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
该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使公司与基地或农户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带动7000多户果农发展果品产业。
据了解,该县7个苹果专业合作社,以自有资金入股101万元,在农民变股东中,6941个农户变成了企业股东,其中贫困户5227户。
宁县县委书记侯昌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县上引进全球最大的果汁企业——海升集团,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与经营管理,建成矮化自砧根苹果基地1141亩,全部实行高定位、高科技、栽培矮密化、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的‘海升模式’。像海升、庆新这样的大型标准化产业扶贫企业在宁县有12家。”
文旅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文化产业在庆阳脱贫攻坚中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庆城区药王洞养生小镇,天气虽然寒冷,但游客络绎不绝,不少人远道而来观览古镇,爬山体验玻璃桥之感。
据庆城县莲池开发区主任谢鹏飞介绍,自2017年元旦投入运营的药王洞养生小镇,接待游客2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带动200多人就业。药王洞养生古镇玻璃天桥在今年“十一”期间,共接待游客400万人,两个月就收回了投资成本。这只是一期项目,待第二三期项目建成后,游客会更多,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开展第三产业。
“庆城区在招商引资时明确表示,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与培育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整合村级互助资金20万元,涉农资金30万元,入股参与项目建设,村集体年分红5万元,吸纳11户贫困户承包经营店铺,年收入8万元,带动附近36户61名贫困群众就近入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庆城县县长梁世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