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棵树”嘉峪关人矢志不渝的绿色接力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春燕
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离不开精神的力量。
当“八棵树”已然成为嘉峪关的一种精神昭示时,其背后定然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岁月过往。
“八棵树精神”,嘉峪关的精神标示
且让我们翻看一则来自嘉峪关市委书记李忠科对“八棵树精神”的批示:以郑占乾同志为代表的嘉峪关公路人“八棵树”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钦佩,发人深思。创业感天动地,成就来之不易。老一辈建设者们战风沙、斗严寒、抗酷暑,扎根戈壁、奉献青春、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一代代雄关儿女在老前辈们创业的奠基上,接力奋斗、薪火相传,才造就了嘉峪关今天发展的好局面。嘉峪关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创业的城市、奋斗的城市,孕育产生的“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与“铁山精神”“嘉峪关精神”同根同源,都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独特精神标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宣传弘扬“八棵树故事”和“八棵树精神”,把“八棵树”原址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让这座精神丰碑世世代代屹立在雄关大地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市上下要传扬好老前辈们的创业精神,深入了解城市的创业史、建设史、奋斗史,以“八棵树精神”为感召和激励,讲品格、讲精神、敢担当、能吃苦、善作为,矢志不渝做好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等工作,努力开创高质量转型发展、高水平全面小康新局面。
从领导批示到十论“八棵树”精神和多个“八棵树”新闻专版,从30余家媒体采访团报道到即将编写一部关于“八棵树”四幕大型秦腔,“八棵树”精神又一次深入人心,催人奋进。
河北有个“塞罕坝”,嘉峪关有个“八棵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5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并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其生态绿化精神何其相似,论其艰苦创业、绿色接力何其相似,论其创业的环境、创业的艰难何其相似。因此,嘉峪关人挖掘、弘扬、传承“八棵树精神”,就是在大力学习、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具体抓手,通过远学“塞罕坝精神”,近学“八棵树精神”,真正把嘉峪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使“塞罕坝精神”在嘉峪关深入人心,真正使“八棵树精神”在该市处处生根发芽。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八棵树”到满城绿
如果说,嘉峪关是一个人们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戈壁中打造的“海市蜃楼”,那么“八棵树”无疑就是最具活力的例证存在。这里,不仅仅是历史的苍凉,更有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奇迹。“八棵树”见证了嘉峪关的过往岁月,以及它穿透岁月后所承载的一股力量和精神。
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少雨,严酷的嘉峪关曾是一块“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然而,荒凉的环境挡不住人心的向往,绿,早就在人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就在1952年初春,嘉峪关西郊,风沙弥漫,乍暖还寒,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同志在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的侵害。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我当时心里时时刻刻想着多栽几棵树,一来盼望着这些树长大后能阻挡风沙,给光秃秃的戈壁滩增添几分绿色,二来也是把我们这一代养路人的痕迹留在这片土地上,当大家看到这些树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的养路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郑占乾老人当初的想法朴实而单纯,他怀着一颗执着的心,克服种种困难,在戈壁滩上栽下一棵棵小树苗,同时,也将希望种在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上。(转2版)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后来剩下了八棵。“八棵树”,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下,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八棵树面朝天下雄关,背倚祁连山脉,栉比高矮,似城市哨兵,如公路守护者,春去秋来,冬寒夏暑,历经冰雪风雨,树木巍然屹立,枝叶葱郁繁茂。它折射出嘉峪关人扎根戈壁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求品质,激励着年轻一代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在“八棵树”精神的激励下,一代代嘉峪关人坚持义务植树,绿化戈壁,使昔日荒芜的戈壁变成生机盎然的绿洲,充满活力和希望。嘉峪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9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30.36平方米。近年来,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