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嘉峪关市实施惠民工程综述
嘉峪关市惠民街小区。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 由本报嘉峪关记者站提供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义成
近年来,嘉峪关市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并呈现出政府扶持力度大、惠民工程多、保障覆盖面广、社会参与度高、群众满意度高的特点。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为民办实事72件,实施惠民工程80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持续为百姓幸福加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每一个嘉峪关市民的幸福梦想,也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的行动指南。多年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到市级财政的70%以上,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事业实现长足进步。新建改建市一中、市酒钢三中等2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实施南市区医院迁建、市中医院建设等医疗卫生项目,建成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建立普惠型医疗救助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医保、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重特大医疗救助病种从26种扩大到50种。完成农村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和社会福利院三院联建项目,率先实现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居家养老全面展开。投资51亿元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10171套“旧三年”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新三年”计划全面启动,棚户区居民从“忧居”走向“宜居”。城乡低保标准由510元提高到617元,农村五保供养及城市“三无”人员保障标准达到9204元,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月基本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760元、1140元。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形成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体育场、雄关大舞台等文化平台。
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模式,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2012年,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和平安中国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管理扁平化改革。当年嘉峪关市彻底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全市30万人口不再区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农村居民在保留原有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与城市居民同等享有养老、医疗、廉租房、子女就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待遇。全市将城乡标准化社区建设、农超对接超市、社区文化站、健身路径、图书室等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整合组建47个城乡新型社区。截至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40个,内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健身室、音乐舞蹈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居民议事厅、道德讲堂、党建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农超对接便民店等便民服务场所,“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基本形成。市里还累计投入5483万元,先后在17个行政村实施了居民点改造、饮水安全、环境整治、道路亮化等工程。
积极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全市数字电视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有线电视用户5万户实现高清、互动、3D及宽带全业务运行。谋划实施大数据服务中心项目,对全市分散的信息系统及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着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配套上线雄关便民卡手机软件,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线上缴费功能和线下小额快捷支付。城乡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广场、车站、医院门诊大厅等57个公共区域布设无线网络热点186个,基本实现了全市公共区域免费无线网络覆盖。
紧绷生态红线,着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累计投入7亿元,建成迎宾湖旅游园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明珠文化公园、讨赖河生态园、南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公园绿地,每年投入近2亿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城乡绿化、水系营造、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市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38.9%和40.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6.76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积达到27.96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市还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16年以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食品安全状况良好、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群众认可社会满意”三项核心标准,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实施总投资4868万元的食品检测、产品质量检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联建项目。同时,加大快检能力建设,建成农产品检测站、食品快检室14个,形成了市级例行监测、速测站日常监测、三镇农产品产地监测的同步、全覆盖监测体系和市、区、镇、社区四级联动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今年5月,经省食药安全办组成评估组现场核查及评估,嘉峪关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期评估得分91.65分,顺利通过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