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我和我的祖国】青贮饲料包:广河田野里的新风景

时间:2019-01-15

广河田野里的青贮饲料包成为玉米地里的新风景。(资料图韦德占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咦!那是什么?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小圆包?”

近两年的深秋,许多驾车从兰州沿兰临高速到临夏的外地人都会看到,高速公路穿越的田野里,会不时闪现出一片片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又像海滩边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珍珠般的圆包散落在平坦的大地上,那壮观的场面,给人一种“惊鸿一瞥”的突然之美。

目击此景,许多人禁不住发出了上述之问。

更有人将抓拍到的这一景色晒在了微信朋友圈。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大门”的广河县再次看到这样的景色。

在位于广河县三甲集镇头家村的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这样小圆包码放成垛,依次排开,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该合作社理事长苏银矿说出了答案:“这是玉米青贮饲料包!”

记者走近观看,每个饲料包上还贴着“河州伊泽苑”商标的标牌简介,这是一包包全株带穗玉米全贮饲料包,保质期两年。

“河州伊泽苑”牌全株带穗玉米全贮饲料包王占东摄

苏银矿说:“这是由一棵棵成熟后的玉米连株带玉米棒一起收割,经机械化铡碎用揉丝打包机打包而成。人们在高速路边看到的地里的玉米饲料包就是这么来的!”

近年来,在广河县的田野里,农民会将成熟后的全株玉米打包成这样的饲料包,或用于自家养牛,或出售到大型畜牧养殖企业。一些流转了土地从事畜牧业养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大规模地将全株玉米或收获玉米棒后的玉米秸秆加工成这样的饲料包,作为养殖牛羊的绿色、天然、优质饲料。

从原来传统的只收玉米到全株玉米直接卖成饲料,从不值钱的玉米秸秆转化为绿色饲料,既降低了农民收割的成本,又提高了收入,甚至通过种养殖结合,将传统玉米的价格卖成了牛价钱,那成片绽放的饲料包还成为田野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这源于近年来广河县大力探索的以粮改饲为引擎的“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在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牛养殖基地里为牛铲饲料。王占东摄

广河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部,全县辖6镇3乡、102个行政村、1121个合作社,其中贫困村51个,深度贫困村28个,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总耕地42万亩,总人口2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4万人。2017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6454户、32345人,贫困发生率为15.13%。

广河县是全国旱作农业推广示范县,旱作农业实现了适宜种植区全覆盖,是贫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种植收入、助推畜牧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甘肃省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河县从2017年开始,按照临夏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广实施粮改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掀起了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

为支持粮改饲发展,广河县对种植饲草玉米的贫困户奖补地膜、种子、肥料,对基础母畜养殖示范村的贫困户多种多补,对加工青贮饲料的贫困户、非贫困户在享受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又分别奖补铡草机、青贮袋。以广通河沿川5个乡镇、基础母畜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订单种植和土地流转,建立集中规划、大片作业的粮改饲示范区。

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的肉牛。王占东摄

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介绍,经对比算账,贫困户种植饲草玉米后,平均每亩地收入约2100元,比单纯种植籽粒玉米增收600多元,加上政府奖补资金,每亩地可增收950多元;参与土地流转的贫困户,在享受1200元流转收益的基础上,还可以参与流转企业的玉米种植收割等,能挣到五六千元的务工收入,粮改饲带动增收的效应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粮改饲,消化了大量玉米秸秆,不仅变废为宝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破解了秸秆焚烧、乱堆乱放等困扰我们多年的农村环境问题。

随着粮改饲的大力推广实施,产生了丰富的优质饲草资源,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广河县坚持种养结合、延伸链条,以精准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为抓手,全力推广实施基础母畜示范工程。

马进福介绍,主要采取了“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着眼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衡发展,通过政府奖补整村推进。

在临夏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试点推行,按照贫困户奖补6000元、非贫困户奖补5000元的标准,整村推进实施,奖补基础母牛。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服务的方式,从母牛的调运入手,群众选出代表考察选牛、商议价格、统一购买拉运,政府全程引导服务。在具体奖补落实时,逐村召开村民知情大会,让群众抓阄选牛,一牛一价、公开公正。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1.69亿元,其中县上自筹资金724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9660万元,在49个贫困村奖补发放基础母牛12504头,其中贫困户发放7313头,非贫困户发放5191头,已产犊7450头,代养牛犊5270头。

第二种是着眼于精准落实产业扶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自主购买。

对未脱贫户每户落实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对已脱贫户根据享受精准扶贫贷款的情况,分别落实1万元、6000元扶持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基础母畜脱贫产业。县上选择了几个基础母牛养殖基地,提前调运基础母牛进行集中防疫试养,贫困户可直接到这些基地选择购买,也可到县内或邻近县市市场自行购买,购买过程中村党支部和脱贫攻坚队员全程参与,帮助贫困户商议价格、选择品种、把好关口。注重加强后期监督管理,与贫困户签订基础母牛管理协议和“三户联保”协议,对奖补的基础母牛全部打耳标、建档案,坚决杜绝倒卖流失现象。目前,贫困户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已购买牛13149头,其中基础母牛5320头;购买羊61142只,其中基础母羊18210只。全县牛存栏达10.98万头、羊存栏120.3万只。

在此基础上,广河县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带动贫困户入股企业、合作社发展。

对因条件限制、自己不能养殖的贫困户,采取托养基础母牛或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的方式,贫困户不参与养殖,按经营效益分红收益,最低享受10%的保底分红。目前,伊泽苑、腾渊等7家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1075户,到年底贫困户户均可分红1600元。

“母牛超市”

广河县粮改饲也催生了一系列新鲜的产业名词和产业模式。

1月14日下午,记者在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看到标着“母牛超市”、“托养圈”、“肥育圈”等名称的现代化养牛设施。

在母牛超市里,苏银矿介绍,这是合作社从内蒙古、山西等地调运的基础母牛,集中饲养一个月,统一防疫观察后,售给当地农民。截至目前,累积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1860头,完成11个贫困村1385户贫困户的基础母牛奖补发放工作。

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银矿(左)介绍合作社粮改饲经营情况。王占东摄

在一个牛托养圈里,马进福介绍,牛托养圈是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及外出打工者等没有在家饲养牛条件的户,可以将牛托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每头牛年底可保底分红1000元,三年后牛仍归农户所有。

在广河县伊泽苑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全株玉米秸秆饲料与旁边的母牛超市、牛托羊圈等养牛设施一起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种植作物再到畜牧业养殖的产业链。

广河县粮改饲,改出了玉米地的新风景,改出了脱贫致富的新产业。

  •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扶贫车间撑起农村妇女脱贫半边天
  • 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山”“海”结对心连心 “扶贫伞”托起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