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释放新活力
——武威市推进“三变”改革综述
园里的果、棚中的牛、曾经撂荒的土地……随着一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这些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为武威市贫困群众铺开了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2017年以来,武威市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在全市不同区域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武威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模式,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从创新扶贫产业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入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服务带动,确保“三变”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从而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武威日报记者张尚梅
一
对于古浪县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的村民们来说,这个冬天不太冷,因为他们心里很热火。
2018年11月6日,在富硒肉牛产业园内,养殖户李春花领到了第一次分红股金。
当天,产业园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村民代表依次上台领取股权证和分红股金,个个笑得合不拢嘴。除了李春花,还有439户贫困群众获得分红,户均收入3100元。
为壮大贫困群众致富产业,古浪县引进甘肃顶乐农牧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养殖暖棚+信贷资金+农户”的形式,通过贫困户贷款饲养返利、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分红等方式,促农脱贫增收。横梁乡动员300户贫困群众,将户均2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顶乐公司,公司按入股资金的10%向群众分红,受益贫困群众达440户1693人。
另外,顶乐公司为贫困群众提供担保、支付利息,为112户贫困群众每户担保贷款48万元,公司购买牛犊后统一饲养经营,每年每头牛犊分红1000元,目前受益贫困群众达95户452人。
“除了分红金,我还代养了基地的100头牛,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李春花说,牛产业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
过去面朝黄土兜里没钱,如今入股做工收钱“三不误”。养殖业的“三变”改革,让当地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一条通过“三变”改革催生的农村发展新路正在铺开。
二
“以前种植传统的小麦、大豆,1亩地下来最多收入1000元。现在1座日光温室一年净收入1.2万元……”民勤县苏武镇羊路村村民陈英说。
从过去亩收益千元到如今1座棚净收入1.2万元,表面上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实质上是落实“三变”改革精神和脱贫攻坚行动带来的成效。
2017年,民勤县腾盛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三变”改革,与苏武镇羊路村共同出资流转土地3800亩建成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种植有机农产品和出口外销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既能拿分红,又能领工资,全程参与日光温室经营,真是‘三赢’。”苏武镇镇长张有辉介绍,去年羊路村积极动员132户农户,以土地流转费共计45.4万元入股民勤县腾盛贸易有限公司,采用保底固定分红模式,每亩每年合计收益可达660元。同时,吸引周边农户在园区就近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实现群众稳步脱贫,持续增收。
苏武镇积极探索实施“三变”改革,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入股,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供港外销蔬菜基地,促进三产的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2017年以来,武威市有17个像苏武镇这样的乡镇,试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力图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聚拢分散的资金、拓宽村民增收的渠道。改革激活了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为全市农村改革探出一条崭新的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
凉州区武南镇马行河村村民孙爱萍万万没有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自己还能领上工资过上好日子。这一切,都源于“三变”改革。
“成为股东后,土地流转给企业每年可以分红,在园里打工每月也有稳定收入,再加上自家的1座日光温室,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谈起这些,孙爱萍心里美滋滋的。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个人。但是,凭借“三变”改革,孙爱萍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2017年以来,武威市确定凉州区为市级“三变”改革试点,各县区按照发展条件好、产业基础优、领导班子强、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同脱贫攻坚结合比较紧密等要求,充分调研论证,筛选确定了21个试点,涉及17个乡镇、21个村,产业覆盖日光温室蔬菜、生态观光旅游、暖棚养殖、有机甜瓜种植、高原有机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等领域。如今,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参股群众已获得利益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