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
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
“来,快进屋坐,看看我的新家,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1月16日,记者在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见到70岁老人郭启全时,他难掩脸上的兴奋。
郭启全原来的老宅位于古景镇牟家沟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候想去一趟镇子都很费劲,家里人生病就医更是大麻烦。”他说。
不仅如此,郭启全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每逢雨雪天气,家里就会四处漏水。更令他难肠的是,闭塞的交通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家四口人只能靠“一亩三分地”艰难过活。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2016年,康乐县投入4722万元建设的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始吸纳周边闭塞落后山区群众,三年来共吸收167户804人。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发改局委托设计公司对安置区的整体布局、房屋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住宅工程全部由搬迁群众依据施工图自己建设。”康乐县景古镇党委书记白仲民告诉记者,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当地政府确定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0.43亩,并按照家庭人口的数量,确定房屋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让每一个村民感受到搬迁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要让群众在新房住得放心安心。”白仲民介绍说,安置点还建设堤防治理、自来水、电力入户、道路硬化等配套工程,让村民变“市民”。
“挪穷窝”是为了“斩穷根”。为此,集中安置点还建起中药材交易市场、集中养殖小区等后续产业扶持设施。
在安置点的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捆扎黄芪的村民陈芳,在这里,她每个月可以增加2400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住在山上,只能靠种地为生,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因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自己也没办法出去打工。”在陈芳看来,搬迁不仅仅带来生活环境上的改变,也切切实实增加了家庭收入。
合作社负责人线维昱告诉记者,合作社招的员工全是精准扶贫户,“农忙时去地里干活,农闲时就来这里分拣药材,既耽误不了家中农事,也可以额外增加收入,而在以前,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了解,康乐县还建设了八松乡魏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八丹乡线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多个易地搬迁工程,不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住房、行路、吃水、上学难等问题,更实实在在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肃日报康乐1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