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
【脱贫攻坚新春再出发】
【新春走基层】
高楼子村喜事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徐锦涛
五保户欢聚一起备年货、贫困户纷纷甩掉“穷帽子”、村里兴起“团拜会”……细数临潭县三岔乡高楼子村的喜事,还真不少。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二,记者来到高楼子村的五保户安置大院,正好赶上几个老人围在一起,帮着老奶奶张万秀把鸡肉清洗、切块。
记者跟随张万秀走进了她的卧室,只见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单人床,还配有衣柜、茶几、沙发等家具。“所有的家具都是统一发放的,包括床单棉被、火炉燃煤。”张万秀说,“我以前在前面的山里住,住了五六十年的老房子早就遮不了风、挡不了雨了。后来,村里的帮扶干部动员我搬到了新房子。”
高楼子村位于临潭县城东侧的山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甘南州财政局帮扶高楼子村以来,经过前期调研发现,村里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比重较大,于是协调修建了五保户大院,并设立了特困群众日间照料中心,有效保障了全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对自小在高楼子村长大的刘福成来说,这两年村子的变化,令他目不暇接。从前,村子里泥泞小路上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村民们住的是旧土坯房,年轻人都往外跑,守在家里的老人靠着几亩薄田,村里也没有任何产业。
“曾经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各级干部的帮扶,让大伙看到了出路。”刘福成一边感叹,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他的家。一楼是卧室客厅,窗明几净、陈设整洁,墙上挂着的一面流动红旗格外醒目——“环境卫生先进家庭三等奖”。
“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环境卫生流动小红旗的办法,每月月底组织村民代表在各家各户检查卫生,并且评选并奖励,如今村民们争当卫生先进户的积极性可高啦!”高楼子村驻村帮扶队长、甘南州财政局干部云丹嘉措说。
在刘福成家的二楼,约30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好家当”:地里挖出的当归、黄芪整整齐齐地摆放晾晒着,墙上的铁丝上则满满当当挂着过年的猪肉。“这些药材至少能卖6000元,村里还为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再加上帮扶资金入股附近的龙头企业,我们家每年收入稳定在三四万元。”刘福成满意地说。
产业扶贫是“拔穷根”的关键之策。2018年初,帮扶单位甘南州财政局和临潭县结合“三变”改革,落实“两州一县”产业扶持资金、农发产业扶持资金等项目,通过产业扶持和帮扶资金入股等措施,提高高楼子村群众的“造血”功能,确保脱贫后不再返贫。同时还加大对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争取项目扶持资金50万元直接注入村集体经济,修建牛羊暖棚培育,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2018年底,高楼子村贫困发生率从18.23%降低至0.7%,全村仅剩一户未脱贫。
村容村貌变靓了,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变化也很大,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云丹嘉措介绍,以前过年天不亮,人们就挨家挨户串门拜年。从去年开始,大家商量着兴起“团拜会”,约定一个时间聚在一起见见面,聚聚餐,其乐融融。
喜庆的福字,喜悦的笑容,点亮了高楼子村的春节。爆竹声声、红红火火,村民们在浓浓的年味儿中寄托着对来年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