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宋菲菲通讯员韩县银罗艳李董
在文县玉垒乡冉家村,有一位心灵手巧的青年张君明,他凭着一双巧手和痴迷编织的精神,刻苦钻研手工编织技术以执着、勤劳、坚韧的性格编织着自己的创业致富梦。
他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坚强是我比不上的。”背对着弟弟,张凤明对记者说道。
张凤明个子不高,属于瘦小一类,但弟弟张君明比他更瘦小。
张君明身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三级残疾,无法劳作;一到冬天,右胳膊就使不上力,严重时连筷子都握不住……生活的磨难自张君明一出生就伴随而来,愁煞了家里人,张君明却说:“身体不好是事实,但人活着,就要干一些事情。”
正逢三月天气,和煦的春光洒在美丽的文县玉垒乡冉家村,让这一方土地更显生机,张君明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时光。“现在编的这个是茶篓,采茶用的。”张君明的脚边,铺满了篾条,一根篾条编完,张君明又拿起一根新的,继续灵活地编。篾条底下,倒放着用来辅助他行走的拐杖。
“春茶马上就要采摘了,这几天要茶篓的人会多一点,我得加快速度。”冉家村并没有茶园,张君明告诉记者,邻镇碧口的茶农多,自己编好的茶篓一般都会拿到那边的市场,一个卖16元左右。
因为竹编是细致活,一天时间,满打满算,张君明也只能编两个茶篓。在记者的追问下,张君明粗略估算了下:“一个18厘米高、10厘米长、6厘米厚的茶篓,最少需要薄厚宽窄匀称的篾条170多米。”
小茶篓尚且如此,其他复杂的竹编器具显然更费时间和精力。
张君明的手上有许多伤口,全是竹篾划伤的。新的伤口还在往出冒血,旧的伤口已经泛白。二十多年来,他的手伤了好,好了伤,以至于现在自己对手上的伤都有点麻木了。
“这么多年下来,伤口应该不下千道了。”张君明的手心也满是老茧,且因为长时间用力支撑,他的大拇指指甲已经变形翘起,右眼更是被篾条不小心划伤,他不得不戴上眼镜。
张君明回忆说,从16岁开始,他便摸索着编织起簸箕等一些竹制生活用具,一编就是27年。
“那时候自己家里有竹子,每到农历七八月份的时候,我都要砍些竹子储存下,剖成篾条后慢慢摸索着编东西。”张君明说,农历七八月份的竹子是最好的,有韧性,防腐性又强,最适合编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君明的竹编手艺也越来越娴熟,背篼、簸箕、筛子、笤箕、笊篱、蜂斗……一根根坚硬的成竹在张君明的手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精美而又实用的生活用具。
村民们闻讯前来购买,可惜的是,家门口的竹子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减少乃至没有了,生活要继续,张君明的竹编活计也得想办法继续。
“只能从其他村子往回买竹子,或按斤或按株计算价钱。”张君明回忆,当时出村的路不好走,窄窄的山路,来回一趟,要费很大工夫。
尽管如此,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君明还是把竹编的活计坚持了下来,最好的年头一年收入过千元。
近年来,冉家村紧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机遇,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扶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起了核桃、中药材等富民产业,特别是立足优越的地理位置,找准了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群众脱贫的路子,冉家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改善了,张君明购进竹子也方便了许多。去年,张君明选了一些自己编织的小型竹制品,去参加了第三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碧口的“古镇茶香”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8个小物件卖了300多元,真是很不错的收入。”张君明说,因为家里只有自己和年过60岁的母亲,尽管自己编织的生活用具能补贴家用,但主要生活还是靠政府的低保。如今,自己编织的小件竹制品受游客欢迎,这其实也是一个机遇,必须抓住。
“党的政策好,自己也要懂得感恩和努力,把日子好好过起来!”张君明告诉记者,以后,他打算向竹制工艺品制作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