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高台:农家化肥唱主角 “绿色”地膜受追捧

时间:2019-03-26

“绿色春耕”成为高台县备耕新风尚。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杨红丽通讯员周淑云

暖春三月,高台县平畴沃野上发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到处可见农户忙碌耕作的身影。而与往年化肥堆满田间地头、废旧地膜满地飞不同的是:“绿色春耕”正成为该县备耕新风尚。“40亩玉米全部用的是去年6月份自家沤的农家肥,成本低、肥力足,不仅能改善土壤,庄稼还长得旺。”今年,骆驼城镇梧桐村村民裴希林一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到农资经销部购买化肥,而是把自家臭气熏天的畜禽粪便当做底肥,一车车地送往田间地头。在田间,将自家的畜禽粪便全部施到耕地里的不止裴希林一家。宣化镇站南村村民裴建隆和老伴,正将耕地里一堆堆农家肥,均匀地散开,说到农家肥,裴建隆赞不绝口:“能降低使用化肥的成本,改善土壤的结构,后劲还比较大。”

记者了解到,高台县许多农户都把施用农家肥作为增肥土壤,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自家养牲畜的“肥水”往自个地里流,没有养牲畜的与畜禽养殖户建立起了农家肥供求关系。同时,高台县还通过奖补方式,鼓励当地环保企业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废弃农作物秸秆多的镇、村设立回收网点,采用废弃秸秆置换有机肥的方式,确保农户都用上环保、实惠的有机肥。

在合黎镇五四村记者看到,村民们在装满有机肥的大车前排队拉有机肥。“一袋有机肥算下来才16.5元钱,实惠、环保。”正在往车里搬有机肥的村民雷会帮笑着说。

“这个有机肥,去年我们就用过,效果相当好,我们的农户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施在制种玉米田里和温室蔬菜上,玉米、蔬菜长势好,品质高。”一旁的五四村村委会主任孙学龙告诉记者,今年,村上申请到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只要农户购买方正实业集团旗下的甘肃陇康源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有机肥料就可以享受“买一补二”政策,为农户节省了不少开支。“今年的需求量明显高于往年,从110吨追加到了140多吨。”孙学龙说。

“2019年,我们的销售量现在已经是3700多吨,最近有个青海的客户基本已谈妥,订单1万多吨。”陇康源公司经理王虎介绍,有机肥是将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发酵、筛选、干燥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生物有机肥料,具有抗病、抗盐碱和免耕松土、保花保果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眼下正值春耕备播关键节点,公司又被认定为市级筛选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企业,有机肥市场需求量明显提高,车间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产,日均产量达80吨。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自去年开始实施,计划三年累计完成面积6万亩,每年向申请该项目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有机肥4000多吨。”高台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李龙告诉记者,目前,高台县有机肥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2万多亩,建成了4个千亩示范点。“今年春耕备耕以来,我们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推广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指导农户科学施肥,严把农产品质量关。”李龙说,现在有机肥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需求量明显呈递增趋势。

绿色、环保、高效备耕,高台县农户的需求不仅限于农家肥、有机肥。在县上出台的地膜“以旧换新”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使用“绿色”地膜也成为了广大农户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连日来,在巷道镇小寺村村委会,前来兑换地膜的农户络绎不绝。七社村民王小英一大早就把刚捡拾的80公斤废旧地膜交到回收点,兑换了一卷新地膜,她告诉记者,自打废旧农膜开始回收,不仅地里用上了“绿色”地膜,而且村里的环境也好了很多。“以前地膜在地里飞得乱七八糟的,树上刮得到处都是,有了废旧农膜回收政策,不用花钱买地膜,地里也干净。”王小英说。

据了解,为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高台县按照“以旧换新”的惠农模式,以6:1的回收比例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兑换工作,促使农户科学使用、自觉捡拾地膜,提高了农户参与防治“黑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拾旧地膜不仅有利于备耕和保护环境,还可以兑换新地膜,农户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小寺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永存告诉记者,最近村上已经回收了5吨多的废旧地膜。

李龙介绍,为了方便农户兑换地膜,今年高台县还在各镇设立了108个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站点,至目前已回收废旧农膜1600多吨,发放新膜200多吨。

  • 上一篇:读者集团原董事长王永生被依法提起公诉
  • 下一篇:甘谷民警为46名劳务工追回12万元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