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5月2日,中科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
陈发虎院士带领团队进行野外考察(图片来自兰州大学)
自2010年开始,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多次对甘加盆地(海拔3000米)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旧石器考古遗址。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小面积的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曾较长时间生活。相关材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将来有望为揭示该区域的古人类行为和文化信息提供重要证据。
本次发表的古人类化石仅保存了下颌骨右侧,包括第一和第二臼齿两颗完整牙齿。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Jean-JacquesHublin教授及其团队,一起对其颌骨表面、骨壁厚度、齿弓形状、牙齿大小、牙齿排列、牙齿萌发和牙齿磨损等体质性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确定其为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种。古蛋白分析结果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建议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
甘加盆地考古调查(图片来自兰州大学)
该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时间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的认识,而且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深入研究开启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和现代智人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发虎团队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等高原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找到了可能的本地来源,并首次从考古学上验证了过去只发现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广泛分布的推测。
虚拟重建的下颌骨图片(图片来自兰州大学)
陈发虎院士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团队主要成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东菊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是陈发虎团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和环境适应研究领域获得的又一新进展。这项研究围绕在青藏高原新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联合来自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复旦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纽约大学、牛津大学、肯特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多名境内外学者,开展了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生存环境、人类适应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目前青藏高原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距今16万年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