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托起村民“致富梦”
——记靖远县大芦镇常塬村党支部书记张廷祥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李琴琴
“兴产业、搞养殖、种蔬菜、人居环境整治……带领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提起靖远县大芦镇常塬村党支部书记张廷祥种种事迹,在常塬村那可是几乎无人不知,不人不晓。从村支书到党支部书记在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25年的时间。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让贫困户都过上小康生活成了他的目标。25年来,他勤勤恳恳、默默耕耘,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硬是把昔日穷在深山无人问津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脱贫表率。
靖远县大芦镇常塬村位于靖远县城南,距县城16公里,属于山区贫困村。提起昔日的常塬村,村民们忍不住地摇头。“过去的常塬村主要靠天吃饭,一旦干旱少雨,就没有多少粮食,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只剩下年龄大的。这才几年时间,我们都不敢想,已经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和养的牛羊肉,住上新房子,年轻人回家陪在父母身边,手里还能有存款。”作为曾经常塬村的贫困户马正龙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以往只要提起常塬村,就会被冠上深度贫困村、后进村、软弱涣散村等标签,曾经落户的村容面貌让村民都觉得直不起腰杆,像马正龙这样的贫困户,也是多之又多。自从扶贫攻坚行动开始以来,常塬村党支部书记张廷祥带领村“两委”班子牢牢树立精准扶贫“一号”工程,紧盯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的节点目标,投入到治穷致富拨穷根上。按照“脱贫是底线,致富是根本,产业是核心”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建促脱贫和产业扶贫,尽快把贫困村变为富裕村。马正龙和其他贫困户,通过张廷祥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政策帮扶,日子渐渐红火起来。
俗话说得好——“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如何把常塬村带出穷窝?这是张廷祥上任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村“两委”的多次商讨,党员大会上的集体讨论,张廷祥得出这样的结论:常塬村的劣势是人均耕地少,优势是距离县城近,只有不足十五公里。在仔细分析实际情况之后,张廷祥大胆提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冷棚蔬菜、养羊和劳务输转的产业方向。
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之后,谁来带头实施便是问题的关键。张廷祥意识到,发展产业必须党员带头干,群众才能积极参与。于是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上几个威望较高的党员反复商议,并邀请靖远县科技局、农牧局的技术员专程下来进行产业效益分析,与村民对比算账。
“我来带头干”农民党员王进堂率先响应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进堂带领几个党员率先打响了发展日光温室的攻坚战。在这同时张廷祥又做起了村里的养羊大户张世军的工作,让他组织领导几个养羊散户扩大规模,形成了种菜和养羊齐头并进的局面,这个工作思路迅速提升了全村村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没想到发展起来了!”说起当初带头搞养羊,张世军到现在也不敢相信。张世军现在的养羊产业搞得风生水起,300多只羊,一年纯收入20多万元。几年的时间,张廷祥积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80亩、苗木种植110亩,塬区美葵900亩、西葫芦700亩等特色种植;支持发展养殖业,从养羊为主向养猪、养牛、养鸡等发展,新增养殖户15户,羊只年存栏量720只,生猪存栏量300多头;协调塬区土地流转1600亩,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中药材,解决部分塬区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目前形成一定的规模的种养殖合作社4家,帮带贫困户24户。
百尺竿头节节高,芝麻开花寸寸旺。常塬村的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村民们的致富信心也越来越足了。张廷祥又把目光转移到全村的民生事业中,他紧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兴办为民利民实事。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6年,完成危房改造1户,维修加固5户;重新评定了低保,对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报,全村享受低保65户、229人;2016年发放低保金40.64万元,五保金1.77万元,孤儿补助0.71万元;发放救灾资金3.25万元,面粉25袋。目前,享受低保65户228人,其中一类1户2人,二类18户54人,三类37户135人,四类9户37人。2015年争取帮扶单位帮扶资金26万,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平方米,并修缮围墙和房顶防水工程;争取帮扶单位帮扶资金40余万元,在常一社新建老年活动中心一处,占地120平方米;投资80万元,硬化常一社道路1.5公里。2016年硬化马王、西坡道路1.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93盏;争取帮扶单位帮扶资金15万,给靖会渠过境常塬村1.6公里安装了防护栏。2017年计划新建卫生室,文化广场,以及西坡马王社泵房改造。
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常塬村村委会亮了,道路宽敞了,一桩桩新盖的砖瓦房整齐划一。村民们喜笑颜开,争相议论村里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