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秦州区精准施策誓“摘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德斌通讯员辛恬
2018年年底,秦州区剩余贫困人口2.41万人、贫困村82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95%。
不久前,秦州区向全体党员干部吹响了“冲锋号”:发扬“敢死拼命”精神,如期实现全区脱贫“摘帽”。“这标志着全区上下进入了最后的战斗状态。”秦州区有关负责同志说。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
山里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屋子里黑乎乎的,除了墙角一些发芽的土豆之外,家里几乎一贫如洗。2016年以前,这样的场景在秦州区杨家寺镇芦子滩村很是寻常。
2016年,秦州区经过精准调查、科学论证,确定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制定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规划,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44个,搬迁213个村12510户575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35户14034人,芦子滩村也被纳入规划之中。
“2015年开始做群众的动员工作,2016年启动了项目前期工作,去年11月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搬进了新房。”杨家寺镇副镇长张三宝介绍,按照政策,贫困户每家只需自筹1万元,便可人均分到2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
如今,芦子滩村和其他两个村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芦水新村”。距离杨家寺镇政府不到500米的地方,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从村口穿过。117户群众搬进了新家,换了个活法,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丽的村落、崭新的房屋、明亮的路灯、便利的交通……截至目前,秦州区已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052户326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73户13757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秦州区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集中安置区周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吸纳群众在家门口打工;设置公益性岗位,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美丽乡村及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今年46岁的邵喜平把原来家里仅有的一张桌子搬进了新家,还花1万元装修了房子。“我是芦水新村的保洁员,一个月有1000块钱工资,每天早晚上班,还能给孙子做饭。”邵喜平之前最担心的搬下山之后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正一天天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