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记者张文博通讯员周丽梅
每天一到饭点,郑刚就守在嘉峪关市长城区大众社区服务中心门口,看见社区工作人员,他就拉着她们的衣角,怯生生地嘟囔着“姐姐,我要吃饭!”
郑刚今年40岁,是三级智障残疾人。多年前,母亲去世了,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4年前,父亲不幸瘫痪,卧床不起,不得不用退休工资请了一个保姆,照顾父子二人生活。更为不幸的是,去年5月,父亲也撒手人寰,留下他一人孤苦无依。
40岁的郑刚,智商仅相当于五六岁的孩子。他从来没出过门,吃饭不知饥饱,不认识钱,不会买东西,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命运,让郑刚孤苦无助;但命运,又让他一夜之间多了43名亲人。这是怎么回事儿?
“郑刚的父亲去世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就是他的亲人。他的事,我们不管,谁管?”大众社区党委书记杨德东说。原来,是大众社区的43名工作人员,自发当起了郑刚的亲人。
自从当上了郑刚的“亲人”,郑刚的事便成了社区的事儿,谁工作不忙就会去郑刚家看看。一天,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郭立军到郑刚家走访时,只见家里的卧室和走廊里堆满了捡来的垃圾,客厅地上堆着一床破棉被,地上不知粘的什么东西,黏糊糊的,一股难闻的味道呛得人干呕不止。“这怎么能住人!”郭立军马上给家政服务公司打电话。经过一天的整理清洗,郑刚的家终于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郑刚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社区工作人员给予郑刚(中)无微不至的照顾。
“你再叫我‘阿姨’,我就不理你了。”社区工作人员汪前英假装生气,一遍一遍地对郑刚说,“你要叫我们‘姐姐’,知道吗?叫‘姐姐’。”郑刚傻呵呵地笑着叫“姐姐”“姐姐”。
汪前英是去年6月来社区工作的,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她和另一工作人员王绰平一起照顾郑刚。看着比自己还大两岁的郑刚整天叫自己“阿姨”,汪前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于是,她不断地向郑刚重复说:“叫姐姐,知道吗?”郑刚立马改叫姐姐,可一转身,又忘了,下次依旧叫阿姨。汪前英就假装生气,他就马上想起要叫姐姐。如此几番,郑刚终于记住了“姐姐”这个称呼。
在汪前英的引导下,郑刚逐渐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姐姐,我要吃烤鸭!”汪前英就带着他买烤鸭;“姐姐,我想看电影!”汪前英就带着郑刚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姐姐,我想逛商场!”汪前英就带他去商场,从未坐过电梯的郑刚,在汪前英的协助下,坐了一遍又一遍,兴奋得更像个孩子了。
社区成了郑刚(左)温暖的家。
只要郑刚需要帮助,社区人员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这孩子想吃油条”“这孩子家里需要收拾一下”“这孩子这几天感冒了,带着他买点药去”……40岁的郑刚,在社区人员眼中是个“孩子”,是大家共同的“弟弟”。
虽然大家对郑刚这个“孩子”照顾得尽心尽力,但还是有照顾不到的时候。郑刚没有监护人,社区人员又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吃完饭,郑刚就一个人待在自己家里,万一郑刚出门走失或是发生什么事故,怎么办?
为了给郑刚一个稳定的生活,大众社区多次召开会议商议解决郑刚今后的生活问题,希望能够尽最大的努力为他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照顾不到的问题,让他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